第10課 梨園春秋
人物化妝:戲曲臉譜:觀眾睹臉則知其人,這是戲曲簡便、形象的一面。(參看地圖冊p33《京劇臉譜的色彩》)
人物服飾:長袖善舞:忽略季節、時代等特點,只考慮與人物塑造的相關性及可舞性。
舞臺行動: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取決于生活實際,而取決于人物和情節的需要。
京劇是“國粹”,不僅是中華民族也是整個人類文化藝術的珍貴遺產。
小結:本課只是粗線條的講解了中國戲曲的起源、形成和完善的歷程,為了讓同學們對中國戲曲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43“知識鏈接”《中國的地方戲曲》,并參看地圖冊p32《主要地方戲曲分布》。
作業:教材p43“解析與探究”2.中國傳統戲劇與古代詩詞、繪畫、園林等藝術門類,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相通之處?
提示:有學者稱:“中國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對虛無的重視。文學講究含蓄有余味,‘無字處皆有意’;繪畫注重空白處理,‘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書法追求‘潛虛半腹’,‘計白當黑’,‘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建筑提倡‘透風漏日’,從房屋的門窗和亭臺廊榭之空格,去得自然之動景,感宇宙之情韻。”相對來說,戲曲表演受限于舞臺,但又以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超越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上的虛擬性和對寫意的強調與之相通。
課堂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