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專題二)
通史概要:本專題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科技和文化的發展狀況及地位。中國古代科技進步,領先世界:其中數學、農學、醫學、建筑、天文歷法等方面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中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更是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學者李約瑟稱贊道:中國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著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在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但16世紀以后,中國科技發展卻越來越滯后,很多學者認為:沒落的專制制度可能是直接導致其沒落的原因。中國古代的文化豐富多彩、成就輝煌。古代藝術種類繁多,名家輩出,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從傳統音樂、舞蹈、戲曲、曲藝、雜技,到書法、篆刻、繪畫、雕刻,藝術門類齊全,而且這些藝術門類既各自獨立發展又相互借鑒、融合、吸收,不斷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在今天依然有強大的生命活力。古代文學則體裁豐富、內涵深厚、風格新異。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領域,都造出了燦爛的精品。如:先秦的《詩經》、諸子散文、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它們先后相繼,又一脈相承,各領風騷數百年,構成中國文學的壯麗畫卷。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深遠。一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課標要求:概述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認識中國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 ①掌握中國古代科技進步的基礎知識,了解其發展演變的過程。②了解紙、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的發明史,分析其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積極作用。③對比中國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發揮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從中分析中國古代科技在16世紀后逐漸滯后的原因。④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等資源,發展學生收集和處理資料信息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⑤訓練學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資料的運用,從而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科學的方法。(2)過程與方法:①學生課前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資源,分組收集、整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相關材料,并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從而對中國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認識。②結合學生收集整理的資料,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思考: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原因、地位、發揮的積極作用和后來滯后的原因。(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了解和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弘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②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科學的思想。教學課時:1.5課時。重點難點:重點:(1)古代科技發展主要成就(2)培養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的興趣和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難點:(1)分析科技發展的原因(2)認識科技發展的雙重性作用問題(如核技術、克隆技術等正負兩方面的作用)教學建議:1、整體教學思路:課前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分組收集、整理中國古代以四大發明為主線輔以天文歷法、數學、醫學、建筑、農學等各方面科學技術發展進步的情況,并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從而使學生先從感性上了解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卓越的成就。由于四大發明是本課的重點,建議教師在教學中圍繞四大發明具體分析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地位以及興衰原因等。2、導入:可設問:你能列舉出哪些我國古代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引導學生將課前收集整理的資料相互交流。3、關于“紙的發明”一目,建議教師:(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發展演進過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犢、縑帛——西漢麻紙<爭議中>——東漢纖維紙<蔡侯紙>)(2)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每種書寫材料的優劣,從而加深理解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的積極作用。4、關于“指南針和方向測定技術”一目,建議教師:(1)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中國古代幾種指南針裝置及其制作方法。(司南、指南魚、指南龜)(2)了解指南針的原理及其應用領域,理解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對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意義。5、關于“火藥的發明和使用”一目,建議教師:(1)了解火藥發明的經過及其配方。(2)了解火藥的使用及外傳情況,進而分析火藥的發明使用的不可估量的意義。(可從對經濟、軍事、社會生產和文化娛樂等方面發揮的作用著手分析)6、關于“印刷術的進步”一目,建議教師:(1)了解中國古代印刷技術發明演進的過程。(唐朝雕版印刷——宋代膠泥活字印刷——元朝木活字印刷和轉輪排字盤——明代銅活字印刷)(2)了解印刷術的作用,加深理解中國古代印刷術發明使用的重大意義。7、通過前面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很多領域都領先于世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教材p26的學習思考:有哪些原因促使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曾經領先于世界的重大成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原因:國家的統一;日常生活生產的需要;文化傳播的需要;教育的進步;個人對科技的探究等。)8、引導學生閱讀理解教材p26的學習思考中魯迅在《電的利弊》中的一段話:對比中國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所發揮的不同作用,分析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并引導學生從中獲取啟示。(由于16~18世紀西歐社會性質的根本性變化是說明四大發明重大影響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適當介紹這一時期西歐手工工場時期社會發展的基本內容,以幫助學生在掌握較豐富的新知基礎上順利實現知識結構的重組。)9、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思想”一目,建議教師:(1)了解古代中國的科學思想有哪些? (2)分析概括中國古代科學思想有哪些特點?分析這些對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有哪些影響?10、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節內容,并思考:古代中國科技一直領先于世界,為什么16世紀以后,中國科技的發展越來越發展之后?(可作為學生課后的探究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