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探討戰國末年的基本形勢,理解秦統一六國的必然性。通過了解秦始皇在統一戰爭中的事跡,評價秦始皇個人在這場統一戰爭中的作用,在評價人物時引導學生注意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關系。
列舉秦始皇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評價這些措施在當時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從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績當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點和性格,理解秦始皇與其時代的關系,從而深刻感悟當時歷史發展的主題。
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手段,收集有關秦王朝留下的歷史遺跡的圖片和相關的文字研究資料,并能透過秦始皇去感受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不斷提高學生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秦始皇的了解,認識到作為古代中國一個極具特點和爭議的人物,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既有其歷史必然性
的一面,也有著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秦始皇崇信嚴刑酷法,以為這樣能夠使他子孫萬世相傳,但在廣大民眾的反抗怒濤中,這也僅僅是一個幻想而已。從長遠的歷史發展看,是否順應民心是政權穩固的基礎,而民眾則是真正主宰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教學重點]
秦滅六國及其鞏固統一的措施
[教學難點]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觀全面評價
[教學過程]
教學說明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屬于文科班學生拓展學習內容。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深入研究與學習,可以使同學們真切地感受和理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并更清晰地理順歷史發展脈絡。其中22位“代表人物”各有特色,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他們的成長過程、主要活動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對中國或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如何評價紛繁復雜甚至教材不曾提及的歷史人物是本教材留下的艱巨任務。
為此,擬訂兩份“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學習指導書面材料,請學生閱讀體會,并在教學中時時貫徹,從而使學生總結出一套基本全面的評價原則和方法,做到“人人會評、會評人人”!
第一單元截取中國古代三位著名的政治家,包含封建初期、中期、晚期三個歷史階段,從他們的歷史貢獻來綜合評價。第一課的講評尤為關鍵,需要教師給學生樹立一個人物評價的“方向”,且課文不少內容與必修三套教材緊密關聯,需要不時聯系回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直接導入法:先介紹選修4的學習內容和重要意義,然后介紹“如何評價歷史人物”的學習指導書面材料,再轉入單元序言內容的講述,并引入新課:
——《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課文講述
一、秦國滅六國(統一)
1、回顧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發展特點。
諸侯割據混戰: 人民渴望統一 統一成為趨勢 促進民族融合
社會大變革: 商鞅變法 韓非子的理論
這些都是秦統一的歷史原因
2、秦國統一六國的因素有哪些?
1、根本原因:順應了統一的歷史趨勢
2、社會基礎:社會經濟發展,各民族和地區之間聯系加強
3、人民要求:戰爭帶來沉重災難,人民渴望統一
4、秦國自身:商鞅變法最徹底,實力最強
5、秦王嬴政:雄才大略,正確的統一方略
1、背景(原因)
bc770-bc221,呈現的政治狀況:天下分裂,諸侯割據,戰爭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