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第一課 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本單元介紹古代中國的政治家,選取了封建王朝草創時期的秦始皇、鼎盛時期的唐太宗和走向衰落時期的康熙帝,很有代表性。
第一課 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一、教材分析
本課下設三個子目:“秦統一六國”介紹秦兼并六國的過程;“建立集權統一國家”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介紹了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也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的暴政”從焚書坑儒、濫用民力兩方面說明了秦朝速亡的原因。
在教學中要對教材作一定的處理,可以跟必修一專題一第二課的內容聯系起來。秦統一的原因教材雖沒有明確提出,但作為一種多角度分析問題的方法,還是需要學生掌握的。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簡述秦始皇兼并六國的主要史實;簡述秦始皇建立中央專制集權制度和鞏固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
過程和方法:
從多個角度分析秦統一中國的原因;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秦始皇在國家統一過程中的雄才偉略,領略中華民族的政治智慧。
二、課前導學
如何分析了秦統一的原因?
首先界定問題的時間范圍:要找出秦統一的原因,當然應當從秦統一以前去考慮,從而把時間范圍界定在春秋戰國時期。
然后,以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階段特征為突破口,層層深入,分析秦統一的原因。一講到春秋戰國時期,我們馬上想到了諸侯間的混戰,而這種混戰導致了三方面的結果,就成了秦統一原因中的三個:①諸侯間的混戰使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于是人民渴望統一;②諸侯間的混戰必然導致大國吞并小國,使諸侯國的數量逐漸減少,這樣就使統一成為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③諸侯間的混戰使華夏族與周邊各少數民族頻繁接觸,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而這正是統一的有利條件。其次,我們想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期,適應這一時代特點,④各國相繼開展了變法活動,而秦國的商鞅變法,使秦國的舊制度被廢除了,封建經濟得到發展,秦國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⑤韓非子提出了他的歷史發展觀點和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主張,為秦的統一奠定了思想基礎。有此五端,再加上⑥秦王政的雄才大略,采取了正確的統一方略,發動了大規模的兼并戰爭,終于在公元前221年滅關東六國,初步完成了統一。
三、教學設計
1、秦統一六國
(1)原因:(從課前導學中學會分析秦統一的原因)
(2)過程:韓趙魏楚燕齊
課堂練習:簡述秦始皇兼并六國的主要史實。
2、鞏固統一的措施
政治
經濟
軍事
文化
(1)政治上,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
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2)經濟上,統一度量衡、貨幣;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
(3)軍事上,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征百越,設立四郡。
(4)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3、秦始皇的暴政——秦朝速亡的原因
文化專制,焚書坑儒。
窮兵黷武,兵役繁重
大興土木,徭役無度
加緊盤剝,賦稅沉重
嚴刑峻法,囚徒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