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俄國農奴制改革 學案
第七單元 俄國農奴制改革 學案
【雙基梳理】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背景:
①政治:農民起義不斷,社會矛盾尖銳。
②經濟: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農業和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③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落后(直接原因)。
④思想上:“十二月黨人”起義和新“知識 分子”群體變革思想的推動。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認識到惟有變革才能自救。
2、目的:
①根本目的:鞏固統治,維護沙皇專制政權;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強國力,重振俄國的大國威望。
3、時間:1861年3月3日( 俄國2月19日),亞歷山大正式簽署一系列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稱“二一九法令”。
4、內容:
①宣布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們當成私有財產任意買賣、贈送和抵押。
②規定土地仍屬地主所有,但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農民除了要交付高額贖金,還要承擔各種臨時義務。
③加強了村社制度,加強對農民的管理。
5、影響:
(1)積極影響: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農奴制的廢除,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它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
(2)不徹底性:農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 縛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改革實際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
第七單元 俄國農 奴制改革
【課堂鞏固】
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問答問題。
(克里米亞戰爭后,俄國人意識到)文明現正以它的力量反對我們,我們已為與文明的這場斗爭做什么準備工作了嗎?我們不能以我們所有廣闊的領土和無數的人口來對付這場斗爭。當我們談論反對拿破侖的光榮戰役時,我們忘記了自那時以來,歐洲一直在進步的道路上穩步前進,而我們卻一直停步不前。我們不是在走向勝利,而是在走向失敗,我們惟一得到的一點安慰是,俄國將通過這一經歷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一課。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全球通史》下“15xx年以后的世界”
(1)材料中認為“文明現正以它的力量反對我們”、“我們卻一直停步不前”,這里的“文明”指的是什么?(2分)“停步不前”在克里米亞戰爭前的突出表現是仆么?(4分)
(2)材料中俄國“學到今后對它的發展有用的 一課”,學習的結果是 什么?(4分)
【課后提高】
1、 仔細閱讀下列圖文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中葉俄國與英國生鐵產量對照表
國別 俄國 英國 比例
項目 生鐵 26萬噸 385萬噸 1/15
1861年俄國、英國、德國鐵路里程對比表
國別 俄國 英國 德國
項目 鐵路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0000俄里
注:1俄里==1.067千米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岳麓版)
材料二 下圖為俄國貴族在宣讀“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 下圖為民粹派在農村宣傳(圖見《歷史》選修1第98頁)
請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歷史現象與材料二所揭示的歷史事件之間有何內在的聯系?
(2)分析材料二所揭示的歷史事件的同時,俄國進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3)材料三中民粹派是代表了農民階級的利益,他們反對農奴制度,痛恨改革對農民的剝奪。試分析說明他們這時在農村進行宣傳說明了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