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發展與變化
主備人: 使用者: 時間:
課 題 第24課 音樂的發展與變化
課程標準 1、列舉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多樣性和民族性
2、了解影視藝術產生與發展的歷程,認識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一)識記與能力:
1.了解19世紀和20世紀音樂發展的背景和主要流派;
2.識記這兩個時期音樂發展的背景及其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各時期音樂的欣賞與比較,歸納其特點,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音樂陶冶性情,提高學生對音樂發展的理解能力,學習音樂家執著追求、熱愛生活的精神和愛國情操。
重點難點 重點:19世紀以來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
難點:了解影視藝術產生與發展的歷程,認識影視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 比較法、資料收集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學案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集體教案) 個性化教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第一目:19世紀的音樂流派與杰作
一、19世紀音樂發展的背景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十九世紀的歐洲和北美在政治與經濟上發生了怎樣變化?以引出對19世紀音樂發展背景的討論。
【提問】結合學過的課文內容,想想19世紀的歐美發生過哪些大事。
【解答】工業革命,殖民國家的擴張,法國共和制的曲折前進,德意志與意大利走向統一,美國南北戰爭,俄國廢除農奴制的嘗試,等等。
19世紀的音樂流派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德意志地區的浪漫主義音樂,俄國與東歐的民族樂派音樂和美國音樂。
二、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浪漫主義音樂的音樂中心是奧地利和德意志。
浪漫主義音樂中名曲不斷,大家輩出。“樂圣”貝多芬的作品題材豐富,有鋼琴奏鳴曲、交響樂和室內樂等,代表作既有柔美的《獻給愛麗絲》和《月光奏鳴曲》,又有磅礴的《命運交響曲》和《歡樂頌》。貝多芬在26歲時聽力就開始衰退,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那之后寫下的。對于一個作曲家而言,失去聽力無疑是滅頂之災。但是貝多芬以頑強的毅力頂住了厄運,發出了“扼住命運的喉嚨”的呼喊。
與貝多芬同時代的是“歌曲之王”舒伯特。他一生共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以《小夜曲》和《搖籃曲》為代表作。舒伯特的作品清新自然,流暢而富有畫面感,其中以《鱒魚五重奏》最具代表性。歌曲通過“小男孩看魚-男人釣魚,魚兒不上鉤-男人攪渾水誘使魚兒上鉤-小男孩惋惜單純的魚兒的命運”的過程,表達了音樂家對當時善人被欺、惡人得勢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經過上面對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家的生平介紹及其代表作的欣賞后,請學生歸納浪漫主義音樂的特點。
學生討論后,回答,老師做適當的點撥。
特點:注重抒情性、自傳性,突出個人感受(貝多芬、柏遼茲);著重感情的抒發和個性化的心理刻畫、注重音樂中的詩情畫意,感情熱烈而奔放(比才、舒伯特);
在音樂作品中大量弘揚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樂派(肖邦、小約翰•斯特勞斯)。
三、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俄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俄羅斯音樂之父”格林卡和“俄羅斯樂圣”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是愛國主義的歌劇《伊萬•蘇薩寧》。柴可夫斯基是俄國最著名的音樂家,他的作品著重內心刻畫,旋律和配器富于表現力,代表作是童話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