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文化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時期派別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詩經》和
楚辭《詩經》理解文學是一定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同時,文學的發展、繁榮又是以經濟、政治為基礎的。揭示文學的發展與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歸納比較不同歷史時期文學的特點。探究文學發展與社會經濟、政治之間的內在聯系。社會參與法1.我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巨大貢獻。
2.通過對古代輝煌燦爛的文學成就學習,讓學生領略我國光輝燦爛的文學風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美感教育。
3.以一些杰出的文學家身上具有的熱愛祖國、關懷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來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塑造健全的人格。戰國屈原《離騷》漢賦和唐詩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問題探究法歷史比較法情境再現法東漢張衡《二京賦》趙壹《刺世疾邪賦》初唐王勃、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盛唐高適、岑參邊塞詩孟浩然、王維山水詩李白《早發白帝城》杜甫“三吏”“三別”中唐白居易《秦中吟》《長恨歌》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隱宋
詞
和
元
曲婉約派柳永《雨霖鈴》活動參與法情境再現法李清照豪放派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元曲關漢卿《別情》馬致遠《秋思》明
清
小
說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活動參與法問題探究法元末明初施耐安《水滸傳》明朝吳承恩《西游記》清朝蒲松齡《聊齋志異》清朝吳敬梓《儒林外史》清朝曹雪芹、高鶚《紅樓夢》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1.知識結構第一目“《詩經》和楚辭” (1)《詩經》建議教師先簡潔地介紹詩歌的產生:語言──歌謠──詩歌。再從三方面分析《詩經》,概況:《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成熟詩歌形成的重要標志,共305篇。絕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內容:《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其中精華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諸侯國的民歌,從而從各方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境況和思想感情。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文,適當引用《伐檀》、《七月》或《碩鼠》的詩句加以說明;地位:《詩經》的創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我國文學的發展有深刻影響,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2)“屈原和《離騷》”建議突出以下三點:第一,屈原是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第二,屈原采用楚國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開創了詩歌新體裁──“楚辭”。第三,《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詩人把深厚真摯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達了對楚國和人民的熱愛。屈原的《離騷》,學生已在語文課中學過,教師可以適當引用《離騷》中的詩句,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第二目“漢賦和唐詩”(1)漢賦賦是兩漢時期盛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體物寫志”。它直接源于騷體詩,但與先秦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關系。賦講究文采、韻節,兼具散文、詩歌的性質,后來逐漸向駢文、散文兩個方向發展。第二,西漢時期賦的特點及成就。特點:以恢宏的氣勢,奇麗的景物,夸張的手法,華美的詞藻,表現出當時宏闊碩大的文化氣度、豪邁勇進的時代精神,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代表性成就: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可適當介紹《上林賦》,作品借“子虛”、“烏有”和“亡是公”三人為辭,用對話的形式,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作品情節跌宕,鋪陳起伏,視野廣闊,氣魄宏大。第三,東漢時期賦的特點及成就。特點:篇幅大多較短,以抒情為主,字句平淺,意境較為清新。成就:張衡的《二京賦》和趙壹的《刺世疾邪賦》。(2)唐詩唐朝是中國古典詩歌最輝煌的時期,其原因是什么?如下歸納:國家的統一和國力的強盛,為詩歌的發展準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開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舉“以詩取士”,不僅使文人思想開放、活躍,也直接刺激了詩歌創作的迅猛發展。唐代詩歌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要求學生記住四個階段的名稱,具體時間不作要求。然后,按四個階段順序組織教學。初唐(618~7xx年):著名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可適當介紹陳子昂詩壇成就,他力排前代“逶頹靡”的詩風,崇尚雄健剛勁的語言風格,主張作詩要有“風骨”,代表作是《登幽州臺歌》。盛唐(713~766年):這一時期是一個詩星璀璨的時代,唐詩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詩壇上名家輩出,流派眾多。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描寫了悠閑寧靜的山水田園生活,在藝術上很有成就。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贊美王維的詩畫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另一詩派是邊塞詩,其作品既描繪了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也反映了邊塞軍人無畏的氣概、樂觀的精神、思鄉的情懷和將士苦樂的差異等,為唐詩增添了新鮮壯麗的色彩,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等人。可引用高適的“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參的“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亂石走”膾炙人口的名句來加以分析。盛唐時期成就最高的當屬李白、杜甫。李白蔑視權貴,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詩氣勢磅礴,熱情奔放,想像豐富,手法夸張,意境深遠,具有突出的浪漫主義風格,有“詩仙”之稱,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早發白帝城》《蜀道難》等都是千古絕唱。教師還可向學生朗誦李白的《贈孟浩然》,體會李白詩的風格。杜甫是我國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圣”之稱。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亂前后由盛轉衰的時代,一生貧困失意,顛沛流離,因而他的詩揭露了統治階級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層人民在戰亂前后的悲慘境遇,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國事的關懷。他的詩風深沉濃郁,跌宕有致;語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毫發無遺憾”的嚴肅創作精神,使他成為現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別”等。還可通過大家回憶初中已學過的《石壕吏》來說明。中唐(766~835年),此時唐王朝經歷了安史之亂后,元氣大傷,原來潛伏著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種昂揚樂觀的情調,在中唐時期成為主流。其杰出代表是白居易,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倡導詩歌沿著“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現實主義方向發展,在藝術上追求淺顯平易的詩風。晚唐(836~9xx年),這一時期成就較高的詩人是杜牧和李商隱,后人把他倆稱為“小李杜”。這兩位詩人的詠史詩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現實,但也都流露出個人失意的頹喪情緒。杜牧在詩中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緒,他以詠史來指責當時的統治者,“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第三目“宋詞和元曲”(1)宋詞建議教師分三點講述。第一,先由學生討論宋詞繁榮的原因。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為三點:① 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② 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③ 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此,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一定社會的文化和經濟、政治的內在聯系,逐步培養他們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二,在講述兩宋具有代表性的詞人及其代表作品時,可從宋詞的兩大流派──婉約派和豪放派入手,評析和鑒賞宋詞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并比較兩派不同的風格特點。婉約派詞人及其風格特點。北宋的柳永和兩宋之際的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可舉柳永的《雨霖鈴》和李清照的《聲聲慢》,說明婉約派詞人的思想內容和風格特點。第三,豪放派詞人及其風格特點。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要結合其代表作進行具體說明。南宋的辛棄疾繼承和發揚了蘇軾的風格,取得很高成就。可舉出他們的代表作品和名句,總結豪放派詞人的思想內容和風格特點。(2)元曲。這一知識點可略講,只需強調二點:一、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雜劇。二、元雜劇成就,關漢卿與《別情》,馬致遠與《秋思》。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可介紹關漢卿的作品《竇娥冤》,高中語文教材也節選有其中的片段。第四目“明清小說” 建議教師突出兩方面:一是明清小說產生的背景。二是六部小說的特點。第一,關于明清小說產生的背景,教師首先應指出,明清小說在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元曲并稱,是明清文學的代表。明清小說是從宋元話本發展而來的。話本是說書人的底本,在說書人口頭創作過程中,不斷增加生動的故事情節,加工后的底文便作為書寫文學在社會上獨立流傳,成為小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說創立了長篇體裁,開辟了我國小說史的新階段。第二,通過活動課加深對明清小說特點和成就的理解。如:舉行明清小說故事會;或放映根據明清小說改編拍攝的相關電視劇的精彩片段,引起學生的興趣,再設計探究性的問題。一、 教學目標 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元代雜劇的繁榮元雜劇藝術特色、關漢卿和《竇娥冤》元雜劇繁榮的條件說明中國古代各種戲曲藝術的特點和成就、初步學習欣賞戲劇藝術感知過程、探究問題古代戲曲是祖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們要珍惜和弘揚古代優秀文化。明代傳奇的興盛明代傳奇發展的歷程、昆曲、湯顯祖和《牡丹亭》感知過程清代京劇的崛起京劇的發展歷程、京劇藝術特點、藝術家代表京劇形成發展的原因感知過程、探究問題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1.知識結構第一目“元代雜劇的繁榮”。從中國戲曲的起源到元代雜劇的產生,既簡單介紹了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歷程,也從中分析了元雜劇產生、繁榮乃至衰落的原因。介紹了元雜劇的代表人、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及其作品《竇娥冤》。(1)元雜劇產生、繁榮的客觀原因。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對中國戲曲在元代以前的發展歷程作簡單歸納整理:原始歌舞→春秋戰國的優憐→宋代雜劇、金代諸宮調→元雜劇。儀式性歌舞是戲曲形成的起源。早在原始社會,人們過著刀耕火種、捕魚打獵的生活。為了獲取食物,人們在采集或出獵以前,要進行跳舞、歡歌的祈禱活動,以求成功。原始社會的儀式性歌舞因為要用人來裝扮野獸或其他事物,便為后世人們裝扮故事中的人物提供了借鑒。儀式性歌舞到后來發展為各種既娛神、又娛人的節日民俗,成為一種歌舞傳統。以后,宮廷和民間還有各種祭祀神靈、驅除瘟神的儀式,大家載歌載舞,活動中還需要裝扮人物。著名詩人屈原的《楚辭》就是在楚國祀神歌舞歌辭基礎上寫成的,因此有人把《楚辭》看作一種戲劇。說唱藝術對于戲曲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方面它對劇本創作有重要影響,另一方面對戲曲唱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北宋中葉,出現了一種用以說唱長篇故事的新曲體“諸宮調”。諸宮調是按故事情節的需要選用一定的曲子說唱故事,大大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元雜劇中著名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正是在金代董解元的諸宮調《西廂記》基礎上寫出的。滑稽戲為中國戲曲的表演提供了重要基礎。滑稽戲最早是由“優”發展來的。優是國王貴族的弄臣,專以諷刺國王和貴族的缺點為職業。宋代,雜劇有了五個角色,多以市井人物為調笑對象。到了元代,在說唱藝術和滑稽戲的基礎上形成了“元雜劇”。然后教師啟發學生從中分析元雜劇產生、繁榮的原因。可以歸納概括為這樣三方面:①元朝注意保護藝人;②元代長期停止科舉考試,讀書人沒有其他出路;③吸取前代藝術精華。(2)關漢卿和《竇娥冤》。元雜劇在元代僅有姓名可考的劇作家就有200余人,見于文獻記載的劇目有七百多種,現存的約三百五十多種。其中最著名的劇作家有“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另有著名劇作家王實甫。關漢卿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出現的偉大劇作家,也是成就最高的劇作家。《竇娥冤》是關漢卿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數百年來,《竇娥冤》不斷的被加工改造,至今仍活躍于舞臺上。 (3)元雜劇的衰落。衰落時間是元代后期,衰落原因有兩點:科舉考試的恢復和元雜劇的模式過于呆板。(4)對元雜劇的評價。元雜劇是在宋元時期我國北方形成的一種戲曲。在文學史上,元雜劇常與唐詩、宋詞相提并論,成為一代文學的代表。在戲曲史上元雜劇劇本結構嚴整,角色行當齊全,有生或旦一人主唱,表演出色,音樂、唱腔完整,表現的思想內涵深刻,把中國戲曲藝術推向成熟階段,是中國戲曲的第一個高峰。第二目“明代傳奇的興盛”,主要介紹了明傳奇形成、發展、興盛過程和代表人物及代表作。(1)明傳奇是在宋元南戲的基礎之上,吸取元雜劇的藝術成分發展而來的戲曲形態,形成于明代前期。(2)昆山腔和昆曲一統局面的形成。明代南戲流行著弋陽、海鹽、余姚、昆山“四大聲腔”。弋陽腔高昂粗獷,發源于江西,在江蘇、湖南、福建、廣東及北方等地流行。海鹽腔細膩柔和,流行于浙江一帶。余姚腔也流行于浙杭一帶。昆山腔發源于江蘇昆山,最初只是些民間小唱,曲調悠揚婉轉,后來經著名戲曲名家魏良輔吸收其他聲腔的優點,又借鑒了北曲的演唱方法,對昆腔進行了改革,創造出轉喉押調,字正腔圓的新腔,就是號稱“水磨腔”的昆曲。不久,傳奇作家梁魚辰利用改革后的昆曲,創作了《浣紗記》。《浣紗記》使昆曲迅速傳播,傳奇的演唱便形成昆曲一統的局面。(3)昆曲的衰落。原因有二:清代時地方戲曲與昆曲爭雄;昆曲作品多為文人學士創作并為上層社會欣賞,逐漸脫離群眾。教師稍做解釋就可。(4)湯顯祖和《牡丹亭》。第三目“清代京劇的崛起”。教材從三個方面作了介紹。(1) 京劇的形成。元代的雜劇和宋元南戲的產生為地方戲曲樹立了楷模,大大推進了地方戲曲的發展。從明中葉到清初,昆腔由于唱腔的優美和劇目的豐富,在劇壇上幾乎占有壓倒一切的優勢。但從清初到近代,地方戲曲日趨繁盛,有的唱腔更加豐富了,有的劇目更加多樣了,并且有一批大型地方戲曲趨于定型和成熟。這些地方戲曲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和風格。北京自金元以來就是我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的戲曲中心。清初北京已是昆曲、高腔、梆子腔爭勝的場所。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在安徽一帶很有名氣的“三慶”徽戲班,來到北京演出。徽戲在北京經常和其他劇種同臺演出,注意吸收和借鑒他們的長處。尤其是與以唱二黃調和西皮調為主的漢戲的合演,逐漸形成了二黃與西皮的合流,形成了“徽漢合流”的局面,后來徽劇又吸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逐漸形成以“皮黃”為主要聲腔的京劇。到1840年左右,京劇的唱腔、念白、劇本和表演已經成熟,尤其是出現了以演“京戲”為主的一批演員,他們不再以徽戲、漢戲為名,而以演“京戲”自居。從此,誕生了一個獨立的劇種──京劇。(2)京劇的發展。早期的京劇以迷人的唱腔、豐富的劇目、精彩的表演和京腔京味吸引了觀眾,使京城出現了京劇熱。同治、光緒年間,京劇已經被京城市民承認,成為人們最喜愛的舞臺藝術。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京劇迎來了它的繁榮期,京城里形成了“滿城爭唱”的局面。由于京劇來源于地方戲,有著南北方許多劇種的優點,所以很容易地被各地觀眾所接受。自從占據北京舞臺后,很多演員又走出京城,到全國各地演出,使京劇風靡全國,首先是天津,然后是上海、武漢、濟南等地,都成了京劇的發達地區,擁有眾多的京劇觀眾。京劇具有其他劇種難以相比的影響力,被公認為“國劇”。(3)京劇走向世界。20世紀以來,京劇在不斷革新的基礎上,迅速發展,流派紛呈,新劇迭出,走向世界,達到了藝術上的頂峰時期,創造了中國戲曲史上令人振奮的輝煌。一、 教學目標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漢字的起源和演變起源時間和演變過程“書畫同源”概述漢字繪畫的起源、演變過程,能說出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問題探究了解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脈絡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魅力。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