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1
2、李悝、吳起改革內容與作用:
人物 內 容 成 效
魏
文
侯
變
法 李
悝 政治 “選賢任能,賞罰分明”,改革舊的世卿世祿制度 改善了吏治,削弱了舊貴族特權
經濟 “盡地力”的農業政策 “廢溝洫”,鏟除井田的疆界
法律 強調法治作用,制定《法經》 我國第一部法典;
維護秩序,穩定政局
吳
起 軍事 創建強大軍隊“武卒”, 使“秦兵不敢東向”
影響 有效打擊了舊制度,增強了國力,魏國迅速崛起;開啟了戰國大變法運動的序幕。
三、春秋戰國時期改革總結:
1、比較管仲改革與李悝變法的異同
名稱分類 管仲改革 李悝變法
時間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內容 經濟上涉及對井田制的變革
“相地而衰征” 改變世卿世祿制; “盡地力”;“肺溝洫”;強調法治。
成效 增強了國力,使國家迅速崛起,成為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
未改變社會性質,仍然是奴隸制國家 使魏國走進封建社會
2、管仲、李悝、吳起三位改革家分別是哪些思想派別代表?體現了他們什么思想主張?
管仲、李悝——法家代表。體現了他們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吳起——法家、兵家的代表。體現了他們強調國家和軍隊內部協調統一;軍隊必須嚴格執行命令;重視軍隊的素質和作戰技能。
3、春秋改革與戰國變法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春秋改革與戰國變法的相同點
1.背景。春秋戰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陳舊的周制(如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世卿世祿制度)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需求。經濟上: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私田越來越多,以井田制為標志的土地國有制度逐漸被破壞。階級關系上: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興地主階層日益壯大,他們要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發展地主經濟。文化上:私學興起,文化下移,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游說、講學,逐漸形成了“士”階層,并開始成為社會上一支重要力量。
2.目的。各國的國君都想在殘酷的爭霸戰爭中求得生存,通過改革變法實現富國強兵,進而成為霸主。
3.方式。都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變法。
4.阻力。春秋改革與戰國變法都有舊貴族的阻撓。
5.內容。春秋改革與戰國變法都對經濟基礎進行了變革;都注重增強軍隊的戰斗力;都注重任用有才能的人。
6.影響。都推動了社會各個方面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由血緣宗法政治向地域官僚政治的變化和發展;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發展,出現了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術繁榮。
7.歷史局限。春秋改革與戰國變法都不徹底,保留著一些維護奴隸制殘余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