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昆曲
第2課 昆曲的拯救和保護
教案一、教學目標 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昆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統的戲劇形態,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是中國舞臺藝術中集中國文學之大成的代表品種。角色制是中國戲曲藝術的偉大創造。突出主角,眾多演員為配合主角做戲上場,這種演員組合體制流傳至今。 “合—離—合,雙線平行”的戲劇結構是中國戲曲的特色。探究昆曲對我國其他劇種的影響。昆曲是中華民族戲曲藝術的瑰寶。 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是她獨有的民族精神的活的記憶,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是維系民族存在的一條重要的生命線,在民族區別中,非物質文化具有特殊的意義。 保護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保護文化主權。文化主權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政治獨立的精神基礎。 保護本民族非物質文化是對人類文化生態的保護。任重道遠的拯救和保護任務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保護昆曲做出努力,使之延傳至今。 拯救和保護昆曲面臨重重困難,任重道遠。 以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為契機,讓昆曲薪火相傳,再創輝煌。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認識拯救和保護昆曲任重道遠 難點 認識昆曲的獨特文化價值 20世紀后期以來,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生活現代化大潮的強烈沖擊,人類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所創造的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遭遇著日益嚴重的危機,保護和拯救它們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人民和政府必須面對的一項重大而嚴肅的課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7年通過了建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決議。昆曲于xx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絕不是僅僅關于某項具體文化事業生存的問題。我們必須站在時代的頂峰上,放眼全球,充分地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和意義: 從民族的角度看,物質文化的載體已被物化為恒定的形式,表現為歷史的、靜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蘊涵隱藏很深,已遠離它的生態環境,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修養,不能潛心感受和解讀,是很難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傳遞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則是具體的活動過程,表現為現實的、活躍的、不斷生成的,同時它就植根于民眾真實生活之中,是民眾日常經驗的一部分。其精神蘊涵有如空氣和陽光,可以直接被人們所吸收,并在經常性的活動中世代傳承。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比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更強烈的喚醒和強化民族意識的作用。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是她獨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記憶,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是維系民族存在的一條生命線。這條生命線一旦遭受破壞,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鏈將出現斷裂變形,民族的存在隨之發生危機。在人類歷史上,因為自身文化的失傳或被強行割斷而解體乃至消亡的事實,就深刻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從國家角度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維護國家獨立。國家作為多民族共同體,廣義地講就是一個大民族,所以也稱民族國家。一個大民族區別于另一個大民族的根本標志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地反映著民族神精和文化傳統。它是一個民族國家深入脊髓的文化積淀,也是它獨特文化身分、文化個性的確證。據此,民族國家的自尊、自信才能確立,才會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在正常的狀態下,這種民族精神的偉力似乎不為人們所關注,但是一旦到了民族國家最危險的時刻,它便立即凸顯出來。每個愛國公民都會從它那里自覺地汲取力量,為保護祖國,以不同的方式去投入戰斗。在數字化時代到來的今天,隨著文化霸權主義的出現,對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又具有了新的國家意義──文化主權的保護。文化主權是一個民族國家政治獨立的精神基礎;如果將民族國家的政治獨立視為外在標志,那么文化主權便是其內在靈魂。喪失了靈魂,它的政治獨立就將虛有其表。當前,民族文化主權喪失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強勢外來文化依靠高科技手段強占解釋權,肆意灌輸其價值觀,造成本土文化基因斷裂,精神畸變,并通過市場控制輿論;再一種是弱勢民族自身缺乏文化主權與文化保護的自覺意識,在異族強勢文化巨大沖擊下自然失守。其結果,動搖根本,喪失精神的國籍,遭受滅頂之災。反之,當一個民族從總體上提高文化主權和文化保護意識,積極付諸行動,它一定能在困境中覺醒奮進,通過尋根固本,繼承創新,走向繁榮,重鑄輝煌。 從世界角度看,保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人類文化生態的保護。它有助于保護人類文明的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精神和文化的多樣性,才能夠使人類發展得更迅速、更持久、更健康! 本課教材的主題是拯救和保護我們祖國的戲劇瑰寶──昆曲。它首先介紹了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目的是說明昆曲確實是價值連城的瑰寶,然后介紹了昆曲面臨的一系列生存危機和其自身改革的難題,最后指出:昆曲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保護和拯救昆曲的義不容辭的任務已落到我們的肩上。我們對這項工作的任重和道遠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本課引言從昆曲被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切入,指出:這是“昆曲面臨走向世界的一次難得機遇。”過去我們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現在已經到了具體落實的時候,從而引出拯救和保護昆曲的主題。 第一目 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 教科書本目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具體地介紹了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從歷史的維度看,昆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統的戲劇形態,所以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從現實的維度看,昆曲對后世中國戲曲眾多劇種都有深遠的影響,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百戲之祖”。 (1)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近代著名史學家王國維在《戲曲考原》中說:“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這個論斷指出了戲曲表演的一個重要特性,即歌舞性。歌舞是一種熔文學、音樂、舞蹈于一爐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它產生于人類的童年──原始時代。《呂氏春秋·古樂篇》上記載:原始社會的先民們以牛尾為道具,踏足為節奏,載歌載舞;歌舞結構龐大,共分八闋,段落明晰;內容表達了對人口和草木繁盛的喜悅和祈盼,對五谷豐登和禽獸繁衍的喜悅和祈盼,對天地、祖先乃至英雄的崇拜和依賴。原始社會的先民們認識自然和自身的能力尚處于低級階段,對宇宙萬物的看法都帶有神秘性,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祭祀天地祖先的“巫”和驅鬼逐疫的“儺”,是兩種重要的宗教儀式。在舉行巫、儺兩種宗教儀式中都要載歌載舞。這種原始的歌舞可以視為戲曲的萌芽。 戲曲的另一源頭可以追溯到“優”的表演。“優”是古代宮廷藝人的總稱,有“俳優”和“倡優”之分。“俳優”以戲謔表演為主,達到諷諫的目的。優人的諷諫活動一般都是即興式的,帶有相當程度的隨意性。“倡優”則以樂舞表演為主,但在實際表演中,無論是“俳優”,還是“倡優”,都可以兼演戲謔或歌舞。 優的表演自秦以后歷代相迭,且愈演愈佳,至晉時后趙年間,出現一出名為“汝何官”的諷刺劇。這個表演,“每大會”時即演出,大致成為現成節目。至唐代則由這么一個節目演變成為一種“代言”體的表演形式──參軍戲了。參軍戲中又揉入了管弦伴奏的歌唱,出現了角色,為中國戲曲的形成做了必要的準備。 中國民間說唱藝術到宋代進入黃金時代。說唱藝術中的鼓子詞,演出形式以鼓為拍,重復演唱同一詞調,或間以道白,用于敘事或寫景。如唐人元稹的《會真記》傳奇,便被以十二曲《商調蝶戀花》,敷衍了關于崔張愛情的完整故事。說唱藝術中的唱賺,分三段,前有引子,中間由若干曲調組成,后有尾聲。這類說唱藝術的精華也被戲曲吸納。 宋金時期,中國戲曲正式形成了,或說成熟了。形成或成熟的標志是流行于北方的雜劇和傳唱于南方的南戲。無論是雜劇,還是南戲,它們已不再是“巫”、“儺”宗教禮儀和“俳”、“倡”宮廷政治的附庸,它們已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藝術。 然而,雜劇也好,南戲也好,當年它們是怎樣表演的呢?今天,我們都看不到了,只能從戲曲舞臺上找到一些雜劇、南戲的遺留痕跡。不過,與它們有血脈聯系的昆曲還存活著。昆曲熔鑄了古代中國從宮廷到民間的歌舞百戲精華,它已有六百多年歷史了,所以人們稱昆曲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2)中國“近代百戲之祖” 昆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統的戲劇形態。它凝聚著古代中國藝術家許多偉大的創造,對中國后世眾多戲曲劇種有重要的啟示和深遠的影響。教科書只著重介紹了幾項學生容易理解的東西。 第一項是角色制。角色制是中國戲曲藝術的偉大創造。所謂“角色”,就是,傳統中國戲曲中根據戲中人物的性別、年齡、身分、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演員往往專門扮演某種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同行當通用。唐代參軍戲中已有參軍、蒼鶻兩個固定角色,其后宋元雜劇、明清傳奇逐漸增加角色,由簡而繁,至昆曲已有所謂“江湖十二角色”。但是,角色最基本的類型為“生、旦、凈、末、丑”五種,其他角色實際上都可以規范到這五種行當中去。 在宋元雜劇和南戲中,以唱功為主的正生和正旦處于行當的霸主地位。凈、末、丑行當,只能當配角。昆曲折子戲的出現,使正生、正旦之外的角色有了單獨施展本領的機會,從而初步打破了生、旦為霸主的局面。這對于以后戲曲發展有很大影響。像折子戲《蔣干盜書》就以丑角為主。另外,演員分角色,每人專攻一個行當,促使演技精益求精,推動了中國戲曲的發展。 第二項是文人戲曲與舞臺扮演緊密結合是昆曲誕生的特點。昆曲一登上戲曲舞臺就受到文人青睞。眾多文人獻身戲曲事業,對于規范、發展、繁榮昆曲起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文人創作的昆曲戲劇過分追求文詞的典雅深奧,唱腔的悠揚婉轉,脫離舞臺實踐,案頭化越來越明顯,給昆曲日后的衰落播下了不良的種子。 第三項是昆曲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合—離—合,雙線平行”的戲劇結構。以《玉簪記》為例,劇情始于聚合的生、旦,具體說是,南宋時,書生潘必正(小生扮演)在臨安應試落第,因其姑母為金陵女貞觀觀主,前往訪之,暫寓觀中溫習功課準備再考。一天,他見到道姑陳妙常,經交談后相互產生愛慕之情,發展到海誓山盟私訂終身的地步。這是第一個“合”。潘陳的密切交往終于被觀主察覺。觀主(由生、旦以外角色扮演)逼迫潘必正再去應考。潘必正來不及與陳妙常告別,匆匆離去,陳妙常追到江邊,雇船趕上潘必正。她將自己的碧玉簪贈送給潘必正,表示自己忠貞不渝的愛情,潘必正回贈鴛鴦扇墜。在秋江上,二人依依不舍,痛哭而別。這是“離”。最后,潘必正考中進士,到觀中迎娶陳妙常,回到家中,從父母處得知他們倆早有婚約,碧玉簪和鴛鴦墜是雙方父母指腹為婚時的信物。全劇在大團圓的熱鬧氣氛中結束。這是第二個“合”。在“離”的過程中,生、旦各有一條行動線索,充分展開,發展劇情,這就是所謂的“雙線平行”。這種戲劇結構,是中國戲曲所特有的。各劇種的戲劇結構,都受它影響。 第四項是昆曲的演員組合體制。這跟角色制有很大關系。角色制促進了演員技藝的發展,有些演員技藝獨特精湛,深受觀眾喜愛,成為紅極一時的主角。戲班就以他們為主,組織演員為主角配戲。主角的技藝、風格越來越突出,越來越走紅,最后形成獨特的流派。昆曲這種演員組合體制,對其他各劇種都有影響,使之流傳至今。 第二目 任重道遠的拯救和保護任務 教科書本目首先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保護昆曲藝術做過重要指示。許多昆曲藝術家和劇作家為保護昆曲藝術做出實際貢獻。這樣才使昆曲得以延傳,才有今天成為全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殊榮。然后介紹目前拯救和保護昆曲面臨的一系列困難和問題,從而使學生認識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舉手抬足就可以做到,因此,拯救和保護昆曲是一項任重道遠,極其艱巨的任務。讓昆曲再現輝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拯救和保護昆曲面臨的一系列困難和問題,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科書列舉了四項內容:人才匱乏、資金短缺、劇場不足和昆曲改革的問題。前三項內容,教師可以按照課文講述就可以了。如果本地區有這方面的教學資源,教師可盡量拿來用于教學。后一項內容,涉及到一個怪現象──“昆曲叫好不叫座”,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參考書資料與注釋部分提供的當代戲曲理論家張庚先生的解釋,通俗地給學生講解出來,并由此引出昆曲必須改革的問題。既要保存昆曲婉轉悠揚的聲腔特點,又要不損失戲劇性,讓觀眾能聽懂看懂,這是一個非常難解決,但又必須解決好的大問題。現在,昆曲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受到舉國上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我們必須讓古老的昆曲藝術煥發青春,薪火相傳,再創輝煌。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一目,建議教師抓住兩點:一是昆曲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再是昆曲是中國“近代百戲之祖”。前一點教材只是一提,沒有詳細講,老師可根據教學參考書教材分析部分的內容,簡要概括如下:中國戲曲有三個來源,第一,原始宗教祭祀天地祖先和驅鬼逐疫的“巫、儺歌舞”;第二,古代宮廷貴族娛樂的“俳優戲謔”;第三,宋金民間說唱藝術。中國戲曲正式形成于宋金時期。其代表是雜劇和南戲。然而,這兩種戲曲都沒有流傳下來,在它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昆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統的戲劇形態。昆曲保存著中國戲曲自萌芽以來的一些信息,所以被稱之為國寶級的“活化石”。后一點教材從角色制、文人戲曲與舞臺扮演緊密結合、穩定的戲劇結構、演員組合體制四方面介紹了昆曲特征及其對眾多劇種的影響。實際上,在臉譜、服飾、表演程式、曲牌、劇目、道具等許多方面,昆曲對我國眾多劇種都有深遠影響,因為太專業了,所以教科書沒講。但是,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選擇補充。教師可以結合“學思之窗”欄目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探究一下:昆曲對本地區戲曲劇種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關于“任重道遠的拯救和保護”一目,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拯救和保護昆曲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上。教科書指出四方面問題,前三個問題比較簡單,教師講述或指導學生閱讀理解都可以;后一個問題有難度。為什么“昆曲叫好不叫座”呢?教師可以運用體驗法,播放一段昆曲,讓學生說說唱詞是什么?一般說,大多數學生會說不出唱詞內容,當然不排除個別學生能聽懂唱詞。但是,不管聽懂的、說得出唱詞內容的;還是聽不懂、說不出唱詞內容的,都讓他們找一找原因何在?然后,教師總結歸納,導出昆曲必須改革才能生存的認識。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拯救和保護昆曲,任重而道遠。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講授“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時,條件具備的學校,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段昆曲錄像,如《秋江》,然后再播放一段京劇、越劇或川劇等錄像,戲劇內容最好是相同的,讓學生通過比較,認識昆曲對其他劇種的影響,加深學生對昆曲是中國“近代百戲之祖”的認識。 案例二 講授“任重道遠的拯救和保護”一目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昆曲,然后提出問題:你平時觀看戲曲演出,是側重于故事情節,還是音樂旋律?你認為昆曲如何改革,才能既保留自身特點,又適應你的欣賞習慣?請同學暢所欲言,發表意見。最后請同學整理出一份能代表大家共同心愿的文字材料,寄給當地的文化館或昆曲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