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昆曲
第1課 古雅的昆曲
教案一、教學目標 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從昆腔到昆曲昆腔產生的時間、地點和起關鍵作用的人物顧堅;梁辰魚將昆腔推上戲曲舞臺的重大貢獻。魏良輔改革后昆腔的特點。 昆曲藝術的致命弱點。探究昆曲在“花部”與“雅部”競爭中落敗的原因。導讀法昆曲影視資料分析、欣賞法。 學唱實踐體會法。材料分析法。問題探究法。昆曲是“近代百戲之祖”。它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斷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改革是永葆藝術青春的唯一途徑。昆曲的興盛與衰落昆曲興盛的具體表現:新劇作不斷涌現;表演藝術精益求精;折子戲深受群眾歡迎。 昆曲的致命弱點是片面追求旋律性、音樂性,犧牲了文學性和戲劇性。這是它衰落的根本原因。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重點 昆曲興衰的原因。 難點 昆腔的特點。 本課從昆曲的形成、興盛和衰落,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昆曲的歷史。目的是讓學生對古老的昆曲有一個初步的、全面的認識。 本課引言由文字材料、探究的主要問題和重要概念三部分組成。文字材料指出:昆曲已有六百多年歷史、被譽為“近代百戲之祖”、它是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三點從三個方面說明了昆曲的價值,希望引起學生對昆曲的關注。探究的主要問題和四個重要概念,通過置疑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 第一目 從昆腔到昆曲 教科書本目介紹了昆曲產生的過程。昆曲產生的過程中有三個關鍵點,即昆腔的形成、昆腔的革新和昆腔登上戲曲舞臺。昆腔登上戲曲舞臺,標志昆曲的誕生。教科書正是抓住這三個關鍵點說明昆曲是怎樣產生的。 (1)昆腔的形成 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統稱。它包括宋元南戲、宋元雜劇、明清傳奇、昆劇、京劇,以及數百種地方戲。 南戲起源于南方,是宋元時期在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南曲演唱的一種戲曲形式。 元朝末年,江蘇昆山地區的南戲藝人演唱南曲時,與當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南戲清唱新腔調。這種新腔調的原創歌手是顧堅。顧堅居住地在千墩,離昆山三十里,屬昆山地區,所以人們稱這種新腔調為“昆山腔”,簡稱“昆腔”。昆腔的名稱出現于明初。昆腔具有婉轉悠揚的特征,成為昆曲的靈魂和標志。 (2)昆腔的革新 元末明初,流行于南方的戲曲聲腔,除昆腔外,還有產生于浙江海鹽地區的海鹽腔、產生于浙江余姚地區的余姚腔和產生于江西弋陽地區的戈陽腔。昆腔、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合稱四大聲腔。 明朝嘉靖、隆慶年間,長期寓居江蘇太倉的藝術家魏良輔,在善唱北曲的張野塘、蘇州洞簫高手張梅谷、昆山竹笛名師謝井泉、蘇州曲師過云適等藝術家的幫助下,對昆腔進行改革創新,歷時十年,獲得成功,使昆腔躍居其他三種聲腔之上,成為明代戲曲腔調中成就最大、影響最廣的一種。明代著名戲曲作家徐渭談論四大聲腔時說:“唯昆山腔止行于吳中,流麗悠遠,出手三腔之上,聽之最足蕩人。”(《南詞敘錄》)明代王驥德《曲律》中說:“舊凡唱南曲者,皆曰‘海鹽’。今‘海鹽’不振,而曰‘昆山’。”到萬歷末年達到“四方歌曲必宗吳門”的地步。 魏良輔等藝術家對昆腔的改革,主要表現在曲調、唱法、樂隊(樂器伴奏)等方面。曲唱(曲調和唱法),是一種專門的學問。必須對華夏—漢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音韻學、音樂學有相當高的造詣者方能掌握它。從而“曲唱”就成為中國一類特有的文士音樂。南曲來源于民間歌舞。民間藝人對聲調、音韻、樂律不太講究。北曲(北方戲曲)從古優發展到參軍戲,再發展到宋元雜劇,受宮廷環境和文士音樂影響很深,所以它注重聲調、音韻、樂律。顧堅創造的昆腔雖然有婉轉悠揚的特征,但由于受民間藝人不講究聲調韻律的影響,仍舊存在著“平直無意致”的弊病。魏良輔革新昆腔,首先表現在曲調運用上,他借鑒北曲結構嚴謹的長處,從宮調、板眼和平仄韻律等方面,克服南曲的缺陷,使昆腔具備“閑雅整肅、清俊溫潤”的新特點。其次表現在唱法上,他吸收北曲行腔的高低起伏與平、上、去、入的字調相吻合的長處,強調要把每一個字的聲母和韻母準確無誤地唱出來,演唱每個字的時候,還要分為字頭、字腹和字尾,每個音又分為開口音、閉口音和鼻音。這樣就把唱腔研磨得極其精致細膩,使旋律輕柔緩慢,仿佛在水里磨過一樣,達到“音轉若絲”的精細地步,當時人們稱之為“水磨腔”。最后在樂隊上,最初昆腔多半承襲古南戲,伴奏不用管、弦樂器,后來昆腔采用簫、笛、笙管樂伴奏,魏良輔又增添了琵琶、三弦、箏等弦樂伴奏。革新的昆腔,在人物情感的表現上和規模完整的樂隊伴奏上,都已經具備了登上舞臺成為戲曲的聲腔條件,但它依舊停留在清唱階段,沒有邁出這關鍵的一步。 (3)昆腔登上戲曲舞臺 隆慶末年,魏良輔的弟子梁辰魚用革新后的昆腔譜曲,創作了傳奇劇本《浣紗記》,并將它推上戲曲舞臺演出。通常人們認為《浣紗記》是第一部用革新后的昆腔譜曲并演出的傳奇劇本。《浣紗記》是一出極其崇高而苦澀的愛情悲劇和政治悲劇。它以范蠡和西施的愛情為線索,描寫了吳越爭霸的故事。肩負國家重任的政治家范蠡與天姿國色的民間美女西施在明澈的溪流旁邊遇合定情,卻又不得不在沉重的政治風云中悵然分手。一縷潔白的輕紗,珍藏在情人的胸懷,也維系著國運的興衰。在國家利益與兒女戀情沖突時,范蠡與西施這對情侶犧牲了愛情,共同作出無限悲涼、屈辱、痛苦而豪壯的決定──獻身國家。范蠡伴隨越王勾踐去吳國為奴,苦等了三年,緊接著又是西施在吳王身邊被蹂躪了三年。六年的相思之苦,換來了越國的勝利,但這對于花已殘,心更苦的當事者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場靈魂與血肉的大劫難。勇敢獻身的愛國精神和極其崇高的政治品位,都是以愛情悲劇為前提而展開的。然而,為越國復興作出巨大貢獻的范蠡,在勝利的時刻,接受了吳王臨終關于兔死狗烹的警告,識破越王勾踐在分一半天下與他的許諾中暗藏的殺機,毅然掛官歸隱,攜西施漫游五湖煙波。這又不能不說是一出令人深思的政治悲劇。《浣紗記》的演出,獲得空前的轟動效應,取得巨大成功。從此,許多文人學士爭相用革新的昆腔譜寫傳奇故事。昆腔傳入京師,立即得到統治者和文人墨客的寵愛,迅速取代活躍在京師劇壇上的弋陽腔,贏得“官腔”的稱號。明末,昆腔已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清初,昆曲的名稱誕生了。 第二目 昆曲的興盛與衰落 教科書本目介紹了昆曲興盛的時期和興盛的表現、昆曲的致命弱點、以及昆曲在“花雅之爭”中無可奈何地敗落。 (1)昆曲的興盛 從明朝萬歷年間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的興盛時期。昆曲興盛的具體表現:一是新劇作不斷涌現,精品層出不窮。像湯顯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記》、周朝俊的《紅梅記》、李玉的《一捧雪》、朱素臣的《十五貫》、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二是角色分工越來越細,表演藝術精益求精,服裝道具更加講究。在昆曲演出中,扮演劇中男主人公的生,又分為老生、正生(即小生);扮演劇中女主人公的旦,又分老旦、正旦(即青衣)、小旦(指閨門旦)等。南戲中有七角色之分,到昆曲時有所謂“江湖十二角色”的說法。角色的分工,有利于演員表演技藝的提高。元雜劇的裝扮比較簡單,只有凈、末用白粉敷面,以墨勾花紋,正面人物有時加重眼眉。到明代戲劇,特別是昆曲中,已經用各種彩色圖繪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像《千金記》中的韓信由生扮演,劇本注明要“面赤微須”,就是要求涂紅臉,還要帶髯口;項羽由凈扮演,涂黑臉。在道具的使用上,表現得相當靈活,往往充分利用小道具代替實物,進行虛擬表演,逐漸形成許多程式化的東西。《千金記》第二十二出,寫蕭何追韓信,手揚馬鞭,配合舞臺動作,飛馳過場,表現出蕭何追趕韓信的急切心理。鞭與馬結成了象征性關系,觀眾對它們之間的物象轉換也具有了聯想經驗。于是,這種表演程式就在舞臺上長期延續下來,以至于今。三是折子戲的出現。最初的昆曲傳奇大多上演全本,一本往往有幾十出,要演三個晚上。這樣拖沓會使觀眾厭煩。聰明的藝人就從傳奇中精選一出或幾出戲,進一步加工、充實,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稱為“折子戲”。折子戲生動、活潑,集中了表演藝術的精華,獲得觀眾的歡迎。折子戲的貢獻有兩個:一個是它能在較短的時間集中將一出戲曲的精華奉獻給觀眾,再一個是打破了傳統上由正生、正旦為霸主的演出局面,為他們以外的角色單獨施展本領開辟了天地。所以,從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戲逐漸取代了全劇的演出。這種折子戲的演出形式,一直流傳到今天。 (2)昆曲的衰落 昆曲一登上戲劇舞臺,就成為封建統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掌中玩物。《浣紗記》演出成功后,許多文人學士爭相用昆腔譜寫傳奇。他們的作品,脫離生活實踐,脫離舞臺實踐,戲詞追求典雅深奧,唱腔講究悠揚婉轉。像《游園驚夢》唱了半天才哼出一個字,強調了音樂性,旋律是美了,可是聽不出語氣,再加上唱詞艱深,運用典故太多,一般群眾聽不懂。所以,片面追求旋律和音樂的表現力,卻犧牲了文學性和戲劇性,就成為昆曲的致命弱點。昆曲脫離人民群眾是它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多次下江南巡游,每次必到揚州。揚州大鹽商想博取乾隆皇帝的歡心,就養起很多戲班,在運河兩岸搭建數十座戲臺,每逢龍船經過揚州,鑼鼓喧天,戲曲爭輝。這里面既有專門演唱昆曲的戲班,又有表演各種地方戲的劇團。當時,封建統治者和文人士大夫奉昆曲為正宗,又因昆曲唱詞高雅,就稱昆曲為“雅部”;而各種地方戲花“雜”,種類繁多,就統稱“花部”。在接駕演出時,昆曲與地方戲競爭十分激烈。與此同時,除揚州外,在京師、蘇州以及其他一些大城市,都出現了爭取觀眾的競爭,這就是戲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爭”。 花雅之爭經歷了三次高潮。首先與昆曲較量的花部劇種是京腔。所謂京腔是弋陽腔傳到北京后改用北方方言演唱的新劇種,因其唱腔高亢挺拔,又稱“高腔”。乾隆前期,京腔已有力量與昆曲抗衡,出現“六大名班,九門輪轉”的局面,不久取得了壓倒昆曲的優勢。清朝統治者對京腔采取利用和規范的措施,使京腔逐步蛻變為宮廷演出的御用聲腔,扼殺了它健康向上的生命力。接著,乾隆中期,秦腔走出關中,唱紅全國各地。1779年,著名的四川省秦腔演員魏長生進京入雙慶班,以《滾樓》一劇轟動京城,引得豪門士大夫心醉。從此,秦腔大盛,京腔六大班幾乎無人過問,昆曲同樣受到巨大威脅。秦腔在京城風光三年,清政府為維護昆曲的“正聲”地位,以正風俗、禁誨淫之戲為名,明令禁止秦腔戲班演出。魏長生被迫離開北京,到揚州謀生。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歲誕辰,浙江官員與富商以送戲祝壽為名,由著名徽班藝人高朗亭率領三慶班進京朝賀演出。看慣了昆曲和京腔的老皇帝,對耳目一新的徽班演出十分感興趣。那熱鬧的場面、熾烈的武打,也深深地吸引著北京各階層的觀眾。19世紀初,四喜、春臺、和春三大徽班也相繼進京。他們與三慶班一起同昆曲展開決戰。那時,看昆曲演出者寥若晨星,而看徽班演出者則高朋滿座。四大徽班已成為北京劇壇的新盟主。 花部戲劇內容普遍貼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潑,唱詞通俗易懂,從而強烈地吸引著觀眾。這是它能夠在花、雅之爭中取勝的根本原因。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從昆腔到昆曲”一目,(1)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一、第二自然段和“資料回放”,然后提問:昆山腔的創始人是誰?他怎樣創造的昆山腔?昆山腔的表演形式在當時是怎樣的?昆山腔的名稱是什么時候出現的?(2)教師運用講述法講授本目第三、第四自然段內容,然后播放一段昆曲的音像資料,指導學生分析、欣賞、并學唱一兩句詞曲,隨后交流一下對昆曲演唱特點的體會。 關于“昆曲的興盛與衰落”一目,(1)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分析歸納昆曲興盛有哪些表現?(2)教師先講清“花部”、“雅部”、“亂彈”名稱的來歷,再用投影儀將焦循《花部農譚》的兩段資料(見教參原始資料部分)放映到屏幕上,讓學生分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昆曲存在什么弱點?花部存在什么優勢?探究一下,“花、雅之爭”,花勝雅敗的原因何在?談談這段歷史的經驗能夠給我們什么啟發呢?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學習“從昆腔到昆曲”一目時,播放昆曲《游園驚夢》的影視片段,讓學生學唱:“遍青山啼紅了杜鵑”一句,然后引導學生從昆曲的唱詞、唱腔、節奏等方面分析昆曲的特點,并讓學生試驗一下,在不知道唱詞內容的情況下是否能聽懂演員演唱的是什么? 目的是讓學生對昆曲產生一些感性認識,為學生對昆曲形成理性認識打下一點基礎。 案例二 在學習“昆曲的興盛與衰落”一目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出示下列材料: 蓋吳音繁縟,其曲雖極諧于律,而聽者使未睹本文,無不茫然不知所謂。其《琵琶》《殺狗》《邯鄲夢》《一捧雪》十數本外,多男女猥褻,如《西樓》《紅梨》之類,殊無足觀。花部原本于元劇,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間,遞相演唱,農叟漁夫,聚以為歡,由來久矣。 ──(清)焦循《花部農譚》 請學生分析,從材料可以看出昆曲的弱點有哪些?花部戲劇的優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