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第一章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第三節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教案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確定;五年計劃的實施;蘇聯社會主義農業集體化方針的確定和實施;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存在的嚴重問題;斯大林的經濟政治體制;1936年蘇聯憲法;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盛行;蘇聯的大清洗運動。
二、要求學生認識
1.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在短期內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說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這不僅對蘇聯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影響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分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與失誤,培養學生運用共性與個性、原因與結果、發展與聯系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歷史現象。
2.分析和評價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闡釋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
一、本課重點: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二、本課難點:對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評價。
教學設備
投影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斯大林;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有關的圖等。
教學要點
第三節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1.列寧逝世
2.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1925年12月)
3.蘇聯的農業集體化(1927年12月)
4.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問題
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1.1936年蘇聯憲法
2.斯大林的經濟政治體制
3.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盛行
4.蘇聯的大清洗運動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人類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從此壟斷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并存、互相對抗,成為世界現代史的主題。請同學們結合第一節學過的有關內容,回答下面兩個問題:①蘇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主要途徑是什么?(學生答:實行新經濟政策)②蘇聯何時成立的?為什么要成立蘇聯?(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歸納)1922年底蘇聯成立。新經濟政策實施后,蘇俄開始進入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出于經濟、文化建設和國防、外交斗爭的需要,在客觀上要求各蘇維埃共和國聯合起來結成正式的同盟。這樣蘇聯應運而生了。蘇聯的成立,加強了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合作,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防事業的發展。但是到1925年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后,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后農業國,面臨著十分艱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應該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呢?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試驗。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講授新課
一、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1.列寧逝世
蘇聯的締造者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他因病于1924年1月21日逝世。列寧逝世后,斯大林成為蘇聯的主要領導人。(幻燈展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斯大林)斯大林意為“鋼鐵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魯吉亞一個鞋匠家庭。20歲的時候,就成了一名職業革命家。19xx年,他第一次見到列寧,從此成為列寧的支持者。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