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首先,這一建設模式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內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條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適應了蘇聯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在蘇聯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蘇聯建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國力的迅速增強,為有效抵御帝國主義的侵略起過積極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強大的工業、強大的國防為基礎,二戰期間蘇聯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不敢想象的。
其次,正當30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面臨著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雙重打擊的時候,蒸蒸日上的社會主義蘇聯,如日出東方給世界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不僅僅是理想,而且可以變成現實。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違背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根據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水平適時凋整生產關系,也不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不斷變化的趨勢,不按經濟規律辦事,長期僵化地執行計劃指令,樣樣管,統統包,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越來越嚴重地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這是造成后來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直到改革開放前,也一直實行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這也不無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就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促迸生產力的發展,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是斯大林模式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斯大林模式對黨的政治生活還發生了什么影響?(學生答:導致了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盛行。)
3.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已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同學們想一想,個人崇拜產生的根源及其危害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指出)除斯大林個人的原因外,小生產經濟和農民意識是產生個人崇拜現象的根源。而斯大林最高領袖地位的牢固確立、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等因素,客觀上促成了個人崇拜的盛行。其危害是嚴重破壞了黨的民主與法制的建設,斯大林的一些錯誤得不到糾正,對社會發展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1935年-1938年間的大清洗運動是其突出的表現。
4.蘇聯的大清洗運動
1934年12月,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省委書記基洛夫遇刺身亡。從基洛夫事件開始,蘇聯開展了一場全國性的大規模的肅清運動。我們應當怎樣認識大清洗運動?(答略)當時,客觀地存在帝國主義的顛覆活動和法西斯反蘇戰爭的危險。蘇聯黨內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爭論與斗爭也復雜激烈。但斯大林把階級斗爭形勢看得過于嚴重,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加上缺乏健全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以及個人崇拜的危害,因此錯捕和枉殺了許多無辜。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扣上莫須有的罪名而遭處決。當時還有不少黨、政、軍干部和知識分子被逮捕或處決,有的普通黨員和公民也受到牽連。大清洗運動的后果非常嚴重,影響十分深遠,給蘇聯社會主義事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
本課小結
在帝國主義經濟封鎖和政治包圍下,二三十年代蘇聯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出現嚴重失誤和經濟政治體制高度集中等問題。
布置作業
1.蘇聯在工業化建設中,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這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有哪些不同?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
2.試結合史實,評價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它給我們怎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