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課 綜合探究:批判繼承與開拓創新
c、不同。
(3)東亞部分國家與地區的經濟騰飛是否是中國儒家思想復興的結果?
東亞部分地區的經濟騰飛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便利的自然條件,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發展戰略的切實可行,二戰后世界經濟復蘇并快速發展的推動。
同時,為應對工業文明的一些弊端,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別挖掘出來并賦予新的意義,一定程度上為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軟環境”。
(4)西方崇尚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意味著要皈依古老的中華文明?
否。現代的工業文明和現代的思想文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導原因,傳統的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盡管在東西方不同程度地產生了一定的正面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西方崇尚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要皈依古老的中華文明
(5)中國古代文明成為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的原因.
①統一而強有力中央集權的政治行政系統;
②古代歷史上中國社會發展和經濟文化的先進性;
③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個自足,完整的體系;
④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
4、怎樣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寶貴遺產?
二、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歷史淵源之二:外來文化。
1、外來文化的內涵。
2、古代吸收外來文化的歷史及經驗教訓。
(1)漢唐。唐對外推行開放和兼收并蓄政策,成就了華夏文明的輝煌。
(2)明清。明清對外趨于保守,結果落后于世界潮流,成為近代中國備受屈辱的重要因素之一。
(3)認識。①對待外來文明的態度開放與否,與當時國家的先進、強大與否有關。②“欲求超勝,必須會通”,各種文化都有自身的長處和獨特性,應該注意融通各種文化,不斷發展自身文化。③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等等.
3、近代以來對待西學的不同派別,列表簡要概括其主張及其影響.(1840—1949)
(1)地主階級抵抗派:林則徐、魏源為代表,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
(2)地主階級洋務派:李鴻章,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學習西方物質文化,興辦近代企業.
(3)地主階級頑固派:盲目抵制西學.
(4)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主張在中國進行制度改良,倡導興民權和實行君主立憲.
(5)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主張通過革命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6)資產階級激進派,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中宣傳民主和科學,批判舊禮教、舊道德,進行思想革命。
(7)無產階級,李大釗等人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
4、現代以來對待西學的歷史及經驗教訓(1949—當今)
(1)1949年后的照搬蘇聯模式。
(2)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5、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
(1)要吸收外國先進文化作為自己文化的原料,要吸收從古至今以及各種社會形態下產生的文化,借鑒的標準是“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
(2)對外來文化要消化吸收,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于外來文化不能生吞活剝,既不能形式主義地吸收,也不能搞全盤西化。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
三、社會主義新文化的現實因素:現代化實踐基礎上的新文化
1、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根本因素——現代化實踐。
2、幾個相關問題。
(1)深圳文化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
a、是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對生產關系某些層面和環節進行調整而導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