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教學設計: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舊人教版高二(選修)
《世界近現代史》下冊第二章第三節中的第一課時內容
【教學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理解掌握: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及其影響, 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目的、作用、實質,局限,影響,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 教師利用歷史圖片生動再現當時情景, 探究原因,同時通過有關史料、統計數據的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方式。
2、 教師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教材知識,運用圖表法、比較法、閱讀法等學習方法研究有關歷史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展開互動式討論,并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及時給予中肯的評價。
3、 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角色扮演,體驗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培養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經濟危機爆發原因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2)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羅斯福新政的作用,培養學生運用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辨證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3)通過對羅斯福應對危機的學習,培養學生以人為本,關注現實(如民生問題等),不怕困難,銳意改革,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4)通過對羅斯福新政的學習,對我國當前構建和諧社會有現實意義。
【重難點突破】
重點: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成因、影響,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作用
難點: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成因、影響,對羅斯福新政的認識、評價
【教學課時】1課時,40分鐘
【教學工具】自制教學ppt,本節課在多媒體環境下完成
【課堂教學互動設計】
設計問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復習舊課的方法導入,不僅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而且為學生學習新內容作了鋪墊。)
教師提問: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初期資本主義世界確立了怎樣的國際新秩序?它在當時起了什么樣的積極作用?
學生回答: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積極作用:暫時協調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為資本主義經濟在20世紀20年代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奠定了基礎。
教師提問:2、一戰后哪國掌握了世界的經濟霸權?它的哪個城市取代倫敦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
學生回答:美國,紐約
教師提問:3、20世紀2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日、德)經濟發展狀況共同特征是什么?
學生回答:經濟發展狀況共同特征:相對穩定,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教師: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一片 “繁榮”局面—人們過著幸福的日子(幻燈片展示圖片)可這“繁榮”就像啤酒泡沫一樣,1929年10月24日,突然美國人充滿了痛苦,恐懼,絕望的情緒,并持續了4年之久,幸福的日子不見,美國爆發了到目前為止最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又叫“大蕭條”,它像瘟疫一樣又傳染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第三節《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讓我們穿越時空一起去看看1929~1933年的美國,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