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五 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第三節(jié)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成就
素材
從神五到神七:中國人永恒的記憶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5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完成了從首次問天到太空漫步的跨越。
三次載人飛行,是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永恒記憶。神七飛船的成功返回,再次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了那經(jīng)典的一幕幕。
3次發(fā)射:大漠繪丹青
大漠深處的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見證了神舟每一次壯麗的起飛。同樣的發(fā)射塔架,同樣的船箭組合體,3次發(fā)射卻如同3幅色彩各異、濃淡有別的中國畫。
神舟五號——
白天是從夜晚開始的。xx年10月15日9時,一輪淡淡若無的圓月還掛在萬里無云的晴空,金色陽光已經(jīng)鋪滿了天空下的原野。
“5、4、3、2、1……點火!”火箭橘紅色的烈焰劃破了秋日的戈壁長空,爾后變成一個小小的亮點,飛出了人們的視線。
離開發(fā)射場時,火箭在天空留下的一抹白煙,匯成了一條龍的形狀,久久不曾散去……
神舟六號——
黎明前的一場雪,沒有在戈壁灘上留下任何痕跡。天空中,灰白色的低云層層疊疊。
xx年10月12日9時,火箭起飛,一路破云而入,在天幕上劃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線。
第一次安裝在火箭上的攝像頭,把“坐在火箭箭體上往下看”這個不可能的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地面。
神舟七號——
無邊的夜色中,58.3米高的船箭組合體和105米高的發(fā)射架散發(fā)著水晶般的光澤。
xx年9月25日21時10分,火焰從火箭底部猛地噴射出來。托舉著神舟七號的火箭緩緩升空,爾后加速飛行。
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劃破長空。神舟七號如同一顆星星,消失在了墨藍色的天幕之中。
北京飛控中心的大屏幕顯示,3名航天員以半臥姿勢躺在座椅中。火箭高速飛行中,他們神情輕松,或專注地盯著儀表板,或翻看飛行手冊,或向地面人員揮手……
3次旅行:生活更美妙
如果說楊利偉還是有些小心翼翼地開始太空生活的話,神七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2天又20小時的飛行,如同一次更為輕松、美妙的旅行。
神舟五號——
楊利偉抬起手臂,揭開頭盔的面罩,面對攝像機做了一個“v”字形手勢。他拿起書和筆,隨即松開,筆在太空失重環(huán)境下飄浮起來。
該吃早飯了。楊利偉拿出一塊像水果糖一樣的食物,輕輕咀嚼著,還用航天服上的塑料吸管吸了一口水……
神舟六號——
飛船飛行第15圈,聶海勝和費俊龍吃起了熱騰騰的早餐。食品加熱器和“太空馬桶”,都是第一次帶上神舟飛船。
xx年10月14日16時許,費俊龍半蹲在地上,用雙手撐住兩個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個前滾翻。
費俊龍笑著看了看正在給他拍照的聶海勝,好像在說:“你不想也來玩一玩嗎?”
聶海勝報以靦腆的微笑。
仿佛意猶未盡,費俊龍又翻了3個筋斗。
這4個筋斗,大約用了3分鐘。以神舟六號飛行7.8公里/秒的速度計算,費俊龍一個筋斗“翻”了約351公里。
神舟七號——
飛船剛剛入軌,翟志剛就迫不及待地放開手中的飛行手冊。劉伯明輕輕一碰,手冊在空中慢慢地翻轉起來,景海鵬隨即放開了綁在另一本手冊上的筆。
神七飛行的3天里,這成了一個樂此不疲的游戲。
仿佛是為了彌補費俊龍在神六飛行中“照片拍得太少”的遺憾,xx年26日13時30分,景海鵬拿著相機到飛船的左舷窗開始了一串連拍。大概是對照片不太滿意,他在檢查了一通之后,再次貼著窗猛按相機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