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
3分鐘后,景海鵬把原本已經打開的返回艙艙門往下一拉,雙手舉著相機拍攝他的兩位同事。接下來,他的拍攝角度,又轉移到了飛船的右窗。
此時的神舟七號,正飛翔在中國的上空……
3次任務:實現新突破
3次載人航天飛行,都擔負著突破關鍵技術、考核各大系統的任務,并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
神舟五號——
飛行為楊利偉安排了兩次睡覺時間,但他只睡了半個小時——他想用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失重實驗。
“我把飛行手冊、攝像機皮包、筆和電池板這些東西拋在空中,用手輕輕一推,它們就會飄動旋轉,非常有趣。我還解開束縛帶讓自己飄在空中,一會兒倒立,一會兒旋轉,盡可能做各種動作,體會身體的感受。”
這一切,都被楊利偉記錄下來并帶回地面,成為此后訓練和執行任務的寶貴經驗。而從他進入太空的那一刻起,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
飛行第一天,航天員首次進入軌道艙。第二天,他們又進行了穿艙實驗。
費俊龍拉著扶手和助力繩站起身來,用力把返回艙和軌道艙之間的艙門拉開,頭先腳后地進入軌道艙;聶海勝則從軌道艙到返回艙來回穿梭。他們以魚兒在水中輕輕游動般的姿勢,順利完成了3次穿艙試驗。
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進行航天醫學空間實驗研究,第一次進行壓力服穿脫試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試驗的國家。
神舟七號——
xx年9月27日16時41分,身著中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志剛飄出飛船,開始執行中國首次出艙活動任務。
翟志剛抓住出艙扶手,緩緩地轉了個身。他的頭部貼著船體,身子在太空上下飄浮,好幾次呈現出“倒立”姿態。
接過劉伯明遞上來的一面國旗,翟志剛在太空中揮動。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組成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紅旗徐徐飄展。隨后,翟志剛取下艙壁上的科學試驗樣品交回艙內。
每一次移動之前,翟志剛都把身上的橙色安全系繩,交替固定在艙外扶手上。就在返回之前,連接著翟志剛與飛船的電臍帶纏繞到了他的兩腿之間,他不得不騰出一只手處理這個意外的“麻煩”。
17時,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艙門關閉。此時,飛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運動。這意味著,翟志剛飛過了9165公里,成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至此,中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3次返回:完美畫句號
內蒙古中部草原,神舟飛船回家的地方。3次飛行過程不同,但每一次返回都是同樣的完美。
神舟五號——
回收時刻即將到來,急風卻驟起。
氣象報告說,飛船著陸時,著陸場風速會明顯減小,符合飛船回收標準。
奇跡出現了。當日4時,呼嘯的寒風像個玩累了的孩子,開始沉沉地“睡”去。5時,風速“按計劃”降至標準范圍之內。
主降落傘打開幾十分鐘后,返回艙成功著陸,楊利偉從返回艙探出頭來,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著向迎接他回家的人們揮手致意。
前往著陸場迎接楊利偉的科技人員回憶說,草原上不知從哪里突然冒出那么多人來,這里一下子變成了一個亢奮的漩渦中心,現場每個人的情緒就像烈火被颶風“呼”一聲點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