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是萬物的尺度”(專題六)
通史概要:本專題主要通過對西方歷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學習,以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歷程和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質。而西方廣義上的“人文主義”的演變和發展經歷了智者運動、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三個時期,并可劃為四個板塊。第一板塊是古希臘的“智者”運動,包括三個階段: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斯多亞學派,(代表人物:創始人芝諾、西塞羅、塞內卡等)。 第二板塊是文藝復興,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介紹了文藝復興興起的歷史背景;第二部分介紹了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和主張;第三部分介紹了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三板塊介紹了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思想體系和理論表現。第二部分是啟蒙運動的價值和理論貢獻; 第三部分介紹了18、19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及其作用。第四板塊介紹了主權在民的政治啟蒙。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自然論中的人文主義;第二部分介紹了洛克及其限制“公權”的設想;第三部分介紹了盧梭;第四部分介紹了康德及其自由與平等的學說。一、“人是萬物的尺度”課標要求:了解古代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等人對人的價值的闡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古希臘“智者”運動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及其在三個歷史階段人文思想逐步產生、發展和深化的過程。掌握古希臘“智者”運動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思想主張,并能夠進行對比和分析。著重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提高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課前,學生可以進行預習,感受一下西方古典時期偉大哲人的豐富思想。課堂上,讓學生獨立思考教材中的思考題,并在課后完成教師設計的具有啟發性的習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名言的剖析,認識到其具有的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傾向,從而更加明確:并非每一句出自偉人或哲人的話都是絕對的真理。所以,我們應該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對所有問題都應采取歷史地、辨證地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課時:1課時。重點難點:重點:古希臘“智者”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古希臘“智者”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古希臘“智者”運動的三個發展階段和派別。難點:古希臘“智者”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教學建議:(1)建議先通過師生間的討論,搞清楚人文主義的含義。然后以宙斯神像插圖為素材,提出問題:你從插圖中獲得了什么信息?宙斯神像的人格化折射出古希臘文化的人文主義色彩。在此基礎上,導出古代希臘──歐洲文明的中心,人文主義思想的發源地這一結論,引入本課的學習。(2)“智者的啟蒙”一目,可先適當介紹公元前6~前5世紀希臘的發展狀況,引導學生分析智者學派出現的背景。本部分內容重點是了解智者學派的概念和他們的主張。可以先提出問題:1、什么是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是誰?2、為什么在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會出現智者學派?有何主張?3、什么是人文主義?意義何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概念。由學生閱讀教材,并逐一解決這些問題即可。(3)“真理與自由的殉道者”一目,重點介紹了與智者學派同時代的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和生平。可以先布置學生搜集資料、分配角色,課堂上演出課本劇,內容可涉及蘇格拉底的生活態度、思想主張及教育方法;也可一人扮演蘇格拉底,另一人扮演差不多同時代的中國哲人孔子,讓學生分析、比較中西文化,形成感性認識,繼而歸納上升為理性認識。(4)“人生而平等”一目,主要講述了斯多亞學派的觀點及其意義。教師需要補充資料介紹斯多亞學派的創始人芝諾。重點闡述該學派的哲學觀點,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文字資料加強學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