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張居正改革
b、農民的負擔減輕,對國家的依附關系有所放松
c、穩定農業的發展,刺激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關系萌芽的發展(刺
激了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
d、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沿革
1、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少,以兩稅法為標志。
2、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發展,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
4、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5、稅種由繁多逐漸減少,以一條鞭法為標志。
6、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征收重稅。
這種演變說明,隨著歷史的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后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相應反映。
對當前農村稅費改革的哲學思考
1 、體現了政治和經濟的辨證關系。
一方面反映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將會更好的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鞏固農 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2、體現了黨和國家實行依法治國的原則。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實行農村稅費改革,依法調整和規范國家、集體與農民的利益,將農村的分配制度進一步納入法治軌道,正是這一 原則的具體體現。
3、體現了國家的對內職能。
一是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二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 盾,維護社會穩定。
4、體現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國家機關對人民負責的組織活動原則。
(3)、結果:
a一度使明王朝恢復了生機,(張居正執政十年是明中后期最有生氣、最為光輝的時期)
b最終失敗,改革成果毀于一旦,身后毀譽。
(閱讀教材提煉改革失敗的原因)
(4)失敗原因:
a:觸動了豪強權貴和腐敗官吏的權益,招致他們的的反攻倒算
b : 明神宗的蛻變(昏庸腐化)(對權相勸教約束早懷不滿的明神宗下詔廢棄新法)
三、評價張居正改革
思考討論:
張居正改革的最后結局,令人扼腕嘆息。假如張居正能長壽一些;假如萬歷皇帝始終如一地支持他的改革,結局會怎樣呢?
張居正改革的確能 減輕當時的社會積弊,緩和社會矛盾,維持封建統治的短期穩定。但是,張居正是在整個封建政治經濟體制框架下的一種微調,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體制的弊端。這就是張居正改革的歷史局限性所在。
如:土地兼并問題 根源 封建土地所 有制
吏治腐敗問題 根源 封建君主專制
感悟:改革家張居正有哪些閃光點值得今天我們去學習?
立志高遠,堅韌不拔
憂國憂民,勤勉務實
無私無畏,善于用人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 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 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