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瑪雅文明的消失
第4課 瑪雅文明的假說
教案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v瑪雅人是中美洲最早的居民,體質上屬印第安人,膚色上屬黃種人。從地質學上看,幾大洲曾聯成一片大陸從生物遺傳學、地質學的角度理解,印第安人的故鄉可能在亞洲利用現存的典籍、遺物及現代遺傳學、地質學知識加以分析從各地區的 人種、膚色、 板塊結構加 以論證比較瑪雅人與其他地區人種,尤其是與亞洲特別的關系,更深切了解祖先文明瑪雅文明的淵源文明擴散論,瑪雅人祖先創造說和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瑪雅文明并不是外來文明在中美洲的簡單移植或復制,而是有其多元性、多樣性運用瑪雅文明與其他地區文明比較,判斷其淵源情景再現 歷史比較 課堂辯論拯救瑪雅文明,珍愛人類文明的成果古典期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環境因素,氣候變遷,耕地耗竭,階級斗爭,城邦戰爭等缺乏足夠的證據,只能作為假說運用社會學及考古資料加以論證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 組織討論借鑒文明失落的原因,關愛人類今日之生存環境,免蹈覆轍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瑪雅人與瑪雅文明的溯源。 難點 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瑪雅文明在古典時期來歷、淵源與失落的假說。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瑪雅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誕生于熱帶叢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似乎是從天而降,在最為輝煌之時,又戛然而止。公元8xx年中葉,經歷兩千年的瑪雅文明開始衰落。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這個偉大而神秘的民族,早已集體失蹤,他們異常璀璨的文化也突然中斷,給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現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瑪雅人后代在文化方面已經退化到新石器時代的水平,他們對偉大的祖先創造的文化一無所知。在瑪雅文明高度發展之時,超越了當時人類知識和生產力水平,一座座宏偉壯麗的城市相繼屹立在叢林和平原上,一塊塊雕刻精細的紀念碑相繼樹立在城市中央,金字塔高聳入云,瑪雅人熙熙攘攘,與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和中華文明一起相映生輝,散發出迷人的光芒。他們對宇宙的深刻認識,城市建筑的設計藝術,獨特深奧的瑪雅文字,至今令人驚嘆。但是,這樣一個偉大的文明,在它走向頂峰之時竟突然地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瑪雅人義無返顧地激流勇退呢?面對世界歷史上巨大的歷史之謎,教材從體質類型上和地質學上對瑪雅人的來歷進行大膽的假說。對瑪雅文明的淵源也歸納了三種主要假說:一是文明擴散論說,認為美洲文明源于歐洲或其他大陸文明的傳播;二是瑪雅人祖先創立;三是認為瑪雅人遷徙和定居到中美洲大陸后創造的,表明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對于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教材認為它既是熱點,也是研究中的難點。教材列舉了考古學界對瑪雅文明湮沒的多種假說,其中對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做了主要分析,瑪雅文明從產生到消亡仍是疑竇叢生,尚無定論,只以假設概之,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研究以及考古發掘的興趣。 本課教材通篇以假設為前提,引文以引人入勝的步步設問為先導,客觀的敘述了瑪雅文明研究的各種觀點。假說,就是探究,因此,通篇課文充滿了探索,文字可讀性強,建議教師打破常規,組織學生課前搜集材料,撰寫小論文,課堂采取論辯的形式,消化吸收,深化教材的內涵。 第一目“瑪雅人的來歷” 教材首先肯定瑪雅人是中美洲的最早居民,也是真正的主人。但瑪雅人又來源于何方?是土生土長還是移民?因為歷史文獻沒有任何記載,只能從生物的、社會的(人種膚色)和自然的(地質學)等方面加以分析,并推測其結論是瑪雅人→印第安人→蒙古人種→美洲分支→黃種人→根在亞洲。在地質學上推測其結論是亞洲→白令海峽→美洲阿拉斯加→美洲大陸和島嶼(包括瑪雅地區)。由大膽設想到小心求證,證明瑪雅人是其亞洲移民;黃種人中蒙古人的后裔。 教材用一幅瑪雅人的彩陶論證瑪雅人具有中國人(蒙古人種)的體貌特征,如面孔方正,膚色黃中透紅,黑頭發黑眼睛,單眼皮,鼻梁扁平(區別歐羅巴種高大挺直),使其直觀。 教學建議:可以讓學生搜集各大洲人種特征的直觀圖,比較論證瑪雅人(印第安人)屬于亞洲人、蒙古黃種人的論據。同時根據大陸漂移假說,將世界各大洲比拼成一幅圖,用計算機模擬逐步散開,再勾勒出一條遠古時期瑪雅人沿亞洲到美洲大陸的路線圖。教師同時也應提出下列設問:最早瑪雅人為什么要背井離鄉?是捕獵、逃難、迷途,還是亞洲自然條件生存環境惡化?抑或一種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驅使? 第二目“瑪雅文明的淵源” 教材首先提出目前人們分歧和爭論較大的問題是誰創造了瑪雅文明,究竟是土著還是異域遠方的外族?教材羅列了三種主要觀點,一種是前來美洲的西方人,主要是種族主義者,由于其階級立場的不同,主觀臆測,對印第安文明視而不見,不屑一顧,甚至制造謊言,但又無法面對客觀存在的高度文明,只能以其文明擴散論來解釋,將瑪雅文明追溯到歐洲或其他大陸更高的文明。 問題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并不在少數。教材的“歷史縱橫”中,就敘述了有學者提出“瑪雅──中國文明連續體”的假說,認為兩種文化可能源于同一種祖型文化。如中國學者王大有等人經過長期研究,從不同角度證實了瑪雅文明根在中國,它是中國文明的一個分支。如瑪雅語與漢語的基本詞匯很多是相同的,如“人”“天”“昊”,巴蜀金文與瑪雅象形文字有共同的符號和組合方式,從古蜀文物及文獻關于蜀人與中原,與美洲的關系記載來看,這種聯系絕不是巧合,黃帝及其子孫與蜀人聯姻,少昊曾在蜀生活,又一起去美洲;古老的文字在蜀和中美洲同時保存下來是完全可能的。瑪雅人的十二生肖為虎、兔、龍、猴、狗、豬及六種與我國不同的生肖。這一點說明瑪雅人遷出中國時十二生肖未定型或未統一,也可能是瑪雅人對十二生肖作了改動,就像伊朗人用鱷代替龍、用豹代替豬一樣。 人祭。瑪雅人用活人的心祭太陽神。如《禮記·明堂位》說:“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甲骨文記載的人祭成千上萬!周代有了俑代替人殉,才結束了活人殉葬的歷史。但《后漢書》記載巴人的廩君為虎圖騰,讓虎喝人血。直到20世紀60年代,佤族“獵人頭”的習俗才漸漸被取消。 尚玉器。中國與美洲對玉器的喜愛已經超過了日常生活的范圍,而是與社會發展階段密切聯系在一起了。商代人對玉的崇尚和利用,達到了自興隆洼文化(約8 0xx年前)以來中國玉器文化的頂峰。看瑪雅文物,玉器非常精美、豐富,除了中國,還有什么地方有這么輝煌的玉器文化? 教材又列舉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這些遺跡歸屬于瑪雅人的祖先,完全是土著居民的創造,明確接受了它們是在當地和美洲起源的觀點,并指出這種看法有許多人接受。 第三種觀點實際上是上述兩種觀點的綜合。認為上述兩種觀點并不矛盾,但也不是瑪雅文明是外來文明在中美洲的簡單移植或復制,尤其舉例,美國大陸有玉米文明,而其他文明地區則有水稻文明和小麥文明,并由此結論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多樣性,以及人類是按照大致相同的規律發展進化的。 教學建議。瑪雅文明的淵源,至今尚無定論,今后若干年恐怕也很難有結論,故不妨組織學生搜集材料,尋找論據,寫成歷史小論文,或組織辯論會,可能會更有助于學生探究性學習。 第三目“古典期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指出它是瑪雅研究中的熱點與難點。所謂“熱點”,因為隨著考古挖掘的越來越深入,瑪雅文化吸引眾多研究者、愛好者。惟其難點,因為眾多研究者拿不出足夠的證據,使其觀點趨于一致,只能作為假說。教材列舉了目前考古學界對瑪雅文明湮沒提出的許多假說。事實上,有關假說還遠不止這些,如最近有學者提出,在遙遠的古代,美洲熱帶叢林中可能來過一批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智能生命,他們走出飛船,教給了尚在原始時代的瑪雅人各種先進知識,然后又飄然而去。他們被瑪雅人奉為天神。瑪雅文化中那些令人難以理解的高深知識,就是出于外星人的傳授。外星人離去時,曾向瑪雅人許諾重返地球,但在瑪雅人的祭司預言天神返回的日子里,這些外星人并未重新返回。于是,這導致了瑪雅人對其宗教和祭司統治的信心喪失,進而引起了整個民族心理的崩潰,終于使人們一個個離開故鄉,各自走散,瑪雅文化就這樣消失了。教材將其歸納成自然和社會兩種因素進行了分析。 美國學者布朗和維徹認為,瑪雅文明的覆滅可能正是社會高度發展所帶來的不穩定造成的惡果。在長達千年的時間里,瑪雅社會也許經受了戰亂、饑荒等種種災難的打擊,直至最后不堪重負徹底崩潰。布朗認為,促使瑪雅文明瓦解的導火索不一定是某些重大事件,對于一個處于極度不穩定狀態的社會體系來說,即使是很小的干擾,對它來說也可能是致命的。就像一個無足輕重的小雪團可以造成大規模的雪崩一樣,某些相對平凡的事件,比如一場普通的戰爭、一次不合時宜的政變或經濟衰退等都有可能成為曾經輝煌燦爛的瑪雅文明的終結者。如果瑪雅社會長期處于動蕩不安的環境中,也不排除其最終的消亡是由一系列不幸事件,比如戰亂加上收成欠佳共同作用的結果。 最近考古工作者發現,后期瑪雅社會已經產生了集約化程度很高的農業系統。這種系統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對土地的治理上:在坡地,清理叢林以后,土地被壘成了臺地以防止水土流失;而在低濕地區采取了網格狀的排水溝,不僅可排除洪水,而且利用溝中的淤泥來壘高地表。當時瑪雅人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和大豆,也有棉花、可可之類。但是,熱帶雨林地區土壤的侵蝕非常嚴重,今天看來這些土地的3/4屬于侵蝕高敏感地區,在這種地區,一旦森林植被破壞,土壤也就隨之流失。而農業用地,木材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與之相關的是河流中泥沙的含量增高,造成低地和溝渠的淤塞,地下水位的抬升。另外,瑪雅社會不飼養家畜,因而對土壤中的有機肥的補給不足,環境及資源的惡化直接導致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威脅著瑪雅文明的生存。公元8xx年,食品的生產開始下降,墓葬發掘顯示出嬰兒和婦女因營養不足而大量死亡。隨之而來的是統治者和軍隊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并頻繁發動城市之間的戰爭。在隨后的幾十年內,高死亡率導致人口銳減,城市逐漸變成了廢墟,整個叢林只剩下少數的幸存者,歷史上又一個高度的文明消失了。 教學建議:本目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最易調動學生探究思維所在。建議教師課前分若干個小組,分別搜集資料,網上下載信息,注意最新研究動態,并組織課堂交流,既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又激發學生歷史學習探究性。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瑪雅人的來歷”一目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理解瑪雅人是中美洲的真正的主人和最早的定居者,建議教師首先描述瑪雅文明的輝煌燦爛的成就(可以用光盤),隨即提出瑪雅人究竟從何而來?他們分布的地區有哪些?瑪雅人與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究竟來自何方? (用光盤放映世界主要膚色主要人種)從生物學、從遺傳學、從體質類型上分析瑪雅人的分屬,讓學生通過比較鑒別后,初步推測印第安人(瑪雅人)的故鄉有可能在亞洲。 分析地質學上假說時,借助于大陸漂移假說,用計算機演示世界各大洲本是連成一體,由于地殼運動逐步分離,再用計算機模擬亞洲古老的居民,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到達亞洲東北角,沿白令海峽到達阿拉斯加,又呈扇形逐漸南下,逐步向美洲大陸和周圍島嶼遷徙,從而定居。教師要有豐富的想象,因為本目教材就是假說,在電腦設計時,對荒蕪雜亂的美洲大陸原有的動植物進行描述,人們進入原始大陸也可進行“假想”。 關于“瑪雅文明的淵源”一目的教學,讓學生復習前面所學內容,指出瑪雅文明包括哪些內容?有何特點?用光盤展示世界地圖上人類發展史上的四大文明區:東地中海文明區,南亞次大陸文明區,東亞文明區和中南美洲印第安文明區,以及它們所顯示的最主要的成就和特點。然后指出,美洲瑪雅文明究竟是土生的還是外來的,抑或是兼而有之?此時讓三位學生各自歸納三種觀點,組織小組展開辯論。 對一些歷史概念如文明擴散論,大三角,斯蒂勞斯,腓尼基人,迦太基人作簡要的解釋。 在分析文明擴散論時,建議教師特別要展示瑪雅文化與中國文化關系的假說如: 太極八卦文化。所有印第安歷圖,中間必有太極形。瑪雅、密斯特克、阿斯特克歷圖均為八卦格局。到歐洲殖民者入侵為止,一直在應用。反觀中國的八卦歷圖(河圖洛書),才知其深刻內涵。 又比如,時間、空間、顏色、五行一體的觀念。從瑪雅人、阿斯特克人的類似體系可以看出,八節、八方相配,五色、五行、五主相配,是有悠久歷史的,是中國文明的重要內容,《五帝德》固然有后人附會的地方,但其依據是遠古時代的實踐。太昊木德與扶桑(建木)有關,炎帝火德與尚火有關,黃帝土德與土星有關。 再比如,中國和美洲都有巨鱉之類托載大地的說法。歐洲人舍本逐末的“龜島──大西洲”之說雖然可能與大陸沉入大洋的事實巧合,但不知道龜島本是中國人的古老觀念,在黃帝后裔易洛魁人中有詳細的傳說,等等。 關于“古典期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一目的教學。教材用文明史上“千古奇案”“人類歷史上最為徹底全面的”文化失落,可見瑪雅文明的失落是空前絕后,令人振聾發聵的,意在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建議教師借此引出話題進行設問:瑪雅文化為什么會崩潰?到目前為止能列出哪些原因?瑪雅文化又是如何崩潰的?對我們今天文明社會有何借鑒意義? 針對教材列舉了瑪雅文明在9—10世紀突然泯滅的具體表現,建議教師從網上下載資料或將教材上列舉的史實刻成光盤放映,以達到渲染恐慌、災難、驚疑的效果,增強學生的探究性。教師設問:瑪雅文明為什么盛極而衰?教材列舉了考古學界提出的哪些假說?同學們在搜集的各種資料中還能提出什么假設?建議請一些事先有準備的同學展示相關瑪雅文明湮滅之謎的圖片、資料、光碟。同時分小組討論,派小組代表發表觀點,教師結合教材,參照學生提供的資料,可將瑪雅文明失落歸納為兩大要素,即自然的和社會的兩種因素。自然因素又包括環境變遷、土地耕種、干旱氣候等。而社會因素,教材又從階級斗爭、城邦之間毀滅性戰爭、武裝起義打擊等等加以概述,但需指出的是,以上都缺少足夠的證據,只能作為“假說”,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性,鼓勵學生將來有機會加強對象形文字的釋讀、考古發掘和歷史資料的研究,也許終將解開疑團。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介紹瑪雅人的來歷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片介紹4幅圖片。 圖片1:瑪雅人彩陶 面孔方正,膚色黃中透紅,黑頭發黑眼睛單眼皮,鼻梁扁平,嘴唇較厚,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種及中國人的體貌的特征。 圖片2:歐羅巴人種(白色人種) 皮膚顏色淺淡,頭發柔軟呈波浪直發狀,顏色呈金黃色、亞麻色、灰黑色,嘴唇薄,鼻梁高,鼻尖突出,有的呈鷹鉤狀,眼睛顏色較淡,多為藍色、灰黑色,體型高大,體毛胡須發達。 圖片3:赤道人種(黑色人種) 皮膚呈黑色或深棕色,頭發為黑發卷發,鼻梁寬扁,嘴唇厚而突出,體毛發達,程度為中等。 圖片4:蒙古人種(黃種人) 蒙古人種皮膚呈黃色或黃白色、黃黑色,面部扁平,顴骨較高,鼻梁高度與寬度及嘴唇厚度呈中等,胡須體毛不發達,頭發為黑色直發,眼睛顏色較深。 案例二 在介紹瑪雅人可能從遠古的亞洲長途跋涉到達美洲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片介紹3幅圖片 圖片1:大陸漂移假說——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圖 19xx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指出,大約在兩億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以后,原來的大陸分裂成幾塊,慢慢的漂移分離,才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狀況。 圖片2:板塊構造學──六大板塊示意圖 20世紀60年代,人們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認為,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形成。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成六大板塊。地質現象說明,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是連成一體的。北部的白令海峽較淺,冰川時期作為陸橋相通。研究兩岸的動物、植物種類相似,地質、地層結構也相同。 動畫片3:印第安人(瑪雅人)進入美洲大陸 教師設計印第安人(瑪雅人)沿著亞洲的東北角→穿越白令海峽→到達阿拉斯加→向美洲大陸和島嶼(包括瑪雅地區)向縱橫發展。 案例三 在學習“失落的瑪雅文明”一目時 1.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數千年前,瑪雅人有著輝煌燦爛的文明,無與倫比的數學造詣,獨特的謎一樣的文字,尤其是天文歷法成就,他們把一年分為18個月,測算的地球年為365.2420天,現代人測算為365.242 2天,僅誤差0.000 2天。他們有精美絕倫的雕刻、繪畫和青銅藝術,他們的象形文字用800個符號和圖形組成,詞匯量多達三萬個,這使任何人不能不深深地產生這樣的思考:古代瑪雅人如何得到那么高深的知識卻又如何銷聲匿跡? 2.教師從網上下載資料或將教材上列舉的史實刻成光盤放映,以達到渲染災難、恐慌等效果,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瑪雅文明為什么會消失?消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起主導性的因素又是什么?今天的人類如何面對文明的淪喪?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關于古代中國人到達過美洲,還有其他傳說與猜測,你了解哪些? 解題關鍵:研讀《山海經》等上古文獻和古代神話傳說。 思路引領:比較中瑪文化的異同。 答案提示: 瑪雅人在5 000多年前就已從中國遷出,瑪雅文明與中國文明各自經過了長期的發展,瑪雅人的天文學、數學成就達到了極高水平,超過了中國。但是兩者的相同點遠遠多于不同點。例如: 1.太陽扶桑崇拜。太陽崇拜是各地古老民族都有過的現象。但《山海經》說的扶桑、三足烏與太陽崇拜相結合卻僅見于中國文明和源于中國文明的一些文明。瑪雅有人形扶桑,與甲骨文、金文男、女合體相同。 2.龍蛇崇拜。《山海經》反映出中國人對龍蛇的崇拜,也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存在。這與歐洲、近東的觀念差異很大。龍本為鱷,但早已變為虛幻的龍。 3.丘墟壇臺文化。中國雖沒有瑪雅人的金字塔那樣的上古建筑保存,但在文獻中、古文字中則充分證明我國遠古時代有類似建筑。《山海經》記載的“共工之臺”“軒轅之臺”“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楚辭·天問》說的“簡狄在臺,嚳何宜”,其中的臺都是四方的建筑。“共工之臺”隅有一蛇,與瑪雅金字塔上繪蛇形象一致。簡狄居九層瑤臺,是階梯式金字塔之類的建筑。這種建筑或繁或簡,在中國自遠古時代起極為普遍。京、高、郭等漢字顯示的正是這類建筑式樣。 4.瑪雅人的最高神——羽蛇神既是鳳,又是風神,又是金星(啟明星)……與少昊金天氏相同。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少昊摯為鳳鳥圖騰。古鳳、風通。金星又名太白,“大司馬位謹候此”(《史記·天官書》),因為金天氏曾為“司馬”(《逸周書·嘗麥解》)。羽蛇神與金星的關系不僅在中國史書上有明確記載,而且在民間傳說中保留著這一史實。稱金星為太白金星,太白金星為玉皇大帝的大臣。在中國本土,少昊是諸侯,但在美洲,被尊為最高神,揭示了中國的少昊把高度文明傳給美洲的事實。《山海經》“少昊之國”的記載非常精確。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瑪雅人來自哪里? 解題關鍵:體質類型上,瑪雅人的人種、膚色。 思路引領:地質學上,大陸漂移假說。 答案提示:瑪雅人是印第安人的一部分,印第安人的祖先居住在亞洲東部。從生物遺傳學上看,屬黃種人;從體質類型上看,印第安人包括瑪雅人屬于蒙古人種的一部分。故瑪雅人的故鄉可能在亞洲。大陸漂移的學說可以證明,他們的祖先可能穿過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進入美洲大陸。 2.古典期的瑪雅文明突然失落的原因是什么? 解題關鍵:從考古學的角度提出各種假說。 思路引領:結合世界歷史上各國各地區文明失落湮滅的原因加以推測。 答案提示:至今仍撲朔迷離,眾說紛紜,考古學界提出許多假說,主要兩大因素即分為自然因素如氣候變遷、連續干旱、人口爆炸、耕地耗竭、口糧不足、瘟疫爆發等,社會因素如外族入侵、階級斗爭、城邦之間戰爭、農民起義等等。 二、學習延伸 1.如何認識瑪雅文明的淵源? 解題關鍵:能否客觀公正地評價瑪雅文明。 思路引領:比較瑪雅文明與其他地區文明的異同。 答案提示:瑪雅文明在美洲是水平最高的,在許多方面都獨步于世。就其淵源有三種觀點:一是文明擴散論,美洲文明可以追溯到歐洲或其他大陸上存在的更早期的文明;二是完完全全由土著居民創造的;三是遷移到瑪雅地區才創造了文明。由此可見:文明起源是多元性的,文化發展是多樣性的,而人類發展也是按照大致相同的規律發展進化的。 2.結合《山海經》和殷人東渡,你如何評價中國人到過美洲的觀點? 解題關鍵:讀懂《山海經》,熟知中國與瑪雅人的古代傳說。 思路引領:比較古代中國與瑪雅人文明中的相同點。 答案提示:研究《山海經》和古代神話傳說,發現中國人到過美洲說有很多值得可信的地方。教材中美國學者墨茨博士就認為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到達了美洲。而中美洲印第安人包括瑪雅人對于少昊、羲和、常羲的記憶與《山海經》相同。《呂氏春秋·勿躬》說“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尚儀即常羲。這二人,一為日母,一為月母。美洲許多印第安民族的文化都說來自一個相似的最高神,即瑪雅人的羽蛇神,也就是少昊。他是大多數印第安民族公認的始祖。這與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也知道炎帝之前還有始祖一樣。印第安人也有伏羲女媧圖,瑪雅文化有太昊文化(在中國失傳)。羲和蝶蛾圖騰,有瑪雅文物和出土的奧爾梅克文物為證。常羲之名也見于古埃及《冥書》,古埃及的拉伸與少昊的等同,揭示了古代埃及與遠古時代中國的聯系。《山海經》《淮南子》記載豎亥、大章步測大地東西極距離與南北極距離,看似荒誕,可是若沒有這類實踐,怎么會有《山海經》的記載與《天下圖》的標注呢? 瑪雅國家形態與商周政治格局。美洲的古代社會與中國同為馬克思說的亞細亞所有制方式。瑪雅有繁瑣的儀式;通過宗教儀式把握和決定政治行為;文字只用于宗教、政治和歷法;親屬制度、氏族制度也與國家是同一類型。在政治上相互對抗的城邦,其實屬于同一個社會,并分享了一種文明,而又各自形成特色。這是個紛爭不斷的社會,它的歷史充滿兼并……(上海書店出版社《瑪雅古城》)這簡直就是中國的東周社會的寫照。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國家形態,瑪雅文明與古代中國文明(炎黃時代到戰國時代)的相同點遠遠多于不同點。至于體征的相似,古史傳說與神祇的相近,瑪雅文明各階段的漢字、錢幣、佛像、服飾等明顯的中國文物,就不用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