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第23課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課標:概述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教學流程:
導課:近代以來,擺在中國人面前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走什么路?
洋務派—中體西用;維新派—君主立憲;革命派—民主共和。
一條向西方學習的道路。
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結果都失敗了。
中國之路在哪里?困繞著每一個中國人。
伴隨著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人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而馬克思主義也最終實現了中國化。
教學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1、毛澤東成長歷程
投影:毛澤東少年時代的一首詩:“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墻。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遠養不大。”
詩的意思:一條小魚在井里是長不的,只有到大江、大河中,才能長大。同樣一個人,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小小的范圍內,只有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才能使自己成長。
這是少年時代毛澤東一首很普通的詩,表明了毛澤東希望投身社會這個大舞臺,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磨練自己。
后來毛澤東正是沿著這樣的軌跡完成了自己壯麗的人生。經過和父親的斗爭,毛澤東獲得了去長沙繼續求學的機會(他的父親只是希望他能認識幾個字,幫家里記記帳而已)。在他求學期間,經常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考察,了解社會最下層和婦女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曾經用6個星期時間到湖南鄉下調查,他總結到:“我們走遍5個縣,沒有花一個銅板。農民給我們吃的,給我們地方睡,所到之處,都受到款待和歡迎”。這種經歷,既鍛煉了毛澤東的意志和體魄,也使毛澤東深深地了解自己的人民和國家。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憂國憂民,以救國救民為己任。19xx年,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時,毛澤東正在長沙第一師范學校讀書,聽到這一消息后,揮筆寫下:“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前,毛澤東的思想是十分復雜的,民主主義、民粹主義、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都對他產生過影響(孫中山、康有為等人),同時,他也十分崇拜英雄(水滸傳中英雄、 美國總統華盛頓等)。后來毛澤東回憶這一段歷史時說:“(1919年)我的思想還是混亂的,用我的話來說,我還在尋找出路。我讀了一些關于無政府主義的小冊子,很受影響。……當時,我贊同無政府主義的很多主張。”
1918年和1920年,毛澤東兩次到北京,讀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并且與李大釗、陳獨秀結識,受這二人的影響,毛澤東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后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可以說,毛澤東的選擇,代表了那一時代很多先進知識分子的愿望,他們渴望改造中國,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可以成為改造中國的武器。
問題1:先進的中國人為什么會選擇馬克思主義?
第一、辛亥革命及其革命后的中國現實狀況。
第二、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一些人也認識到俄國十月革命與以往任何一場革命的不同,這一革命的成功使中國人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希望和中國的未來、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