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在這一時期,毛澤東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中國社會各階級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從這些文章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了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最初成果,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萌芽。
問題: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中心城市武裝起義。
問題:中國革命應該走什么道路?
2、形成:井岡山時期
投影:“......妨礙紅軍發(fā)展的兩個障礙,一是蘇維埃區(qū)域的保守觀念,一是紅軍狹隘
的游擊戰(zhàn)略,最明顯的是四軍毛澤東,他有他一貫的游擊觀念,這一路線與中央的路線不同。
......他對紅軍的發(fā)展,則完全是游擊戰(zhàn)爭的觀念。這一問題必須要根本解決。”
思考:材料的含義?(指責毛澤東)
這則材料反映的背景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把秋收起義隊伍帶到了湘贛邊的井岡山,在這里開展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可以說,毛澤東這一舉動,遭到當時很多人反對,尤其是中共中央的反對(中共的重要領導、黨內多數都認為應該進攻大城市——俄國道路),毛澤東也因此被免去了中央委員和湖南省委委員職務,甚至有人主張開除毛澤東的黨籍,認為毛澤東的做法就是古代綠林英雄、占山為王的做法。他們認為毛澤東應該率領他的軍隊去攻打敵人的城市,在全國造成廣泛的影響(學習俄國十月革命的做法)。但是毛澤東沒有按照中央的指示去做。(毛澤東最初也是按照中央的指示,率領他的起義隊伍,進攻長沙,但損失慘重,5000人剩下1000人。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果斷地決定放棄攻打大城市的做法,把起義隊伍引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
問題2:你怎樣認識毛澤東這一做法?
學生討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外兩種反動勢力,軍閥勢力割據的存在、城市和鄉(xiāng)村敵人力量的不同存在等)。
這就是毛澤東的偉大之處,他能夠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從中國中國國情出發(fā),而不是機械地照搬別國的經驗和方法。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文章,論證了中國革命應該走什么道路的問題。初步形成了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勝利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論。
三篇文章主要意義: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
這是在馬克思、列寧的著作中絕對找不到的,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fā)展。這一理論的提出,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主要標志。
3、成熟:抗日戰(zhàn)爭時期
投影:毛澤東于1939年12月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明確提出:“每個共產黨須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中國革命運動,是包括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在內的全部革命運動;這是兩個性質不同的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而一切共產主義者的最后目的,則是在于力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后的完成。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qū)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lián)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
問題3: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