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第二章第七節《秦漢時期的文化》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本課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國古代史》全一冊的第二章第七節“秦漢時期的文化”。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的統一發展時期,在政治、經濟大發展的基礎上,文化發展異常繁榮,在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發展過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現在仍有很多文化現象與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有關,其重要地位可見一斑。文化問題也是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的好的歷史材料。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
a.掌握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具體表現,包括時間、人物、成就等歷史事實
b.掌握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原因、影響等歷史結論
c.學習利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分析問題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能力目標:
a.通過列表總結文化發展,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
b.通過歸納、分析、比較相關歷史史實,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c.通過秦漢文化的特點、發展原因、影響等問題的分析,提高學生史論結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
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方法的使用過程,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并掌握學習方法。
a.通過分層次認識問題的教學步驟的設計和學生的參與,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和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過程。
b.通過列表、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文字材料、圖片、討論分析問題、形成文字或口頭表達,使學生掌握分類、歸納、比較、分析等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秦漢科技的學習,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通過自主歸納、展示成果等環節的設置,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和勇于展現的積極態度。
c.通過學習歷史人物的重大貢獻和討論環節培養學生為集體、社會貢獻力量的價值觀和團隊精神。
3、重點、難點
重點:秦漢文化發展的成就、特點、原因、影響。
難點:哲學與宗教
二、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采用指導自學法、講授法、討論法。通過指導自學,使學生以課本內容為依托,依靠一定的邏輯關系歸納、分析問題。通過對學生進行歸納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方法的指導,提高其自主學習和閱讀的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講授法是傳統而有效的方法,我將采用問題中心式講解法,通過設置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啟發學生深入理解內容,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回答問題中學生可以提高表達能力。我將采用“群體互補”式討論,學生分組討論秦漢文化特點、發展原因、影響,實現智力互補,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依靠文字材料、相關圖片等媒體,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提高學生駕馭材料的能力,使其感受依據材料得出結論的歷史學習方法。
三、學習方法分析
本節課力求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是通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生的自主活動,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受和學會歷史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給他們發揮和展現才能的機會,培養獨立思考、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列舉學生熟知的一些文化內容。師:大家看過《西游記》、《天龍八部》、《無間道》嗎,其中都包涵了佛教思想,有誰知道佛教是在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呢?學生回答: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的大發展時期,不僅有佛教傳入,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成果。師:那么秦漢時期都有哪些文化成果,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有什么特點,獲得巨大發展的原因又是什么,對古今中外產生了哪些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