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教案
【重點講解】
簡要分析中國古代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古代文明是在長江、黃河、遼河等適合發展農業的大河流域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小農經濟的形成,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也成為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而精耕細作技術則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是中國古代農業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但是到了近代,小農經濟卻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接下來我就對這個問題作一簡要分析。
精耕細作農業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傳統農業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萌芽于夏商周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技術成形期,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的擴展期,明清是深入發展期。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鐵犁牛耕技術出現于春秋戰國,在漢代得到改進和推廣。隋唐時期,隨著江東犁的出現,得到完善而為后世所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是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總目標。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時期,實行了壟作法,西漢時實行代田法。還采用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區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為了提高土地生產率,人們通過提高耕作技術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充分發揮土地潛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形成耕耙耖技術。改變農業環境,提高土地生產率。中國古代重視農田灌溉,從古至今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于天氣的好壞。
總之,我國古代農業孕育了我國古代文明,它的艱難成長歷程,既記載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同大自然作斗爭的艱辛和智慧,也包含了歷代統治者所實行的農業政策。精耕細作和自給自足,是我國古代農業的基本特征。
【難點分析】
全面認識小農經濟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生產部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農業保持長盛不衰,其社會歷史和文化才能持續發展。中國古代農業非常發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也正是中華文明火炬長明不滅的主要原因之一。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接下來我就對小農經濟作一全面分析。
(1)小農經濟產生的條件: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的發展;封建政府為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商品交換,而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及交納賦稅;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不完全等同。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形式,自然經濟強調其生產不以交換為目的,是相對于商品經濟而言。(3)弱點:①分散性:一家一戶的個體生產②封閉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③落后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④脆弱性:易受天災、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響,特別是王朝政策的影響。(4)作用:①積極性:小農經濟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關系到封建經濟的繁榮和封建政權的安危。②局限性: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農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剝削,最終階級矛盾尖銳,導致農民起義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