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一課發達的古代農業學案
教學目標:
掌握中國農業的起源、刀耕火種、商周農業生產的發展。掌握中國古代耕作技術的進步,水利灌溉。
掌握小農經濟的形成。理解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從原始向精耕細作發展的歷程。
重點:農業生產的發展。
難點: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課前自主學習
1•中國原始農業相當發達,其耕作方式先后經歷了從“ "到 階段,戰國時期 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是農業文明古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和 的國家,至西周,主要農作物有粟、稻、黍、稷、麥、 、 等,后世的農作物多已具備。
3•我國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創制,主要有曹魏時的 、唐朝的 和宋代的 和明清的風力水車。
課堂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早期農業生產的出現
1.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時,中國原始農業已相當發達。
2•刀耕火種是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人們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樹木,曬干后焚燒,再用石犁翻土播種。
3•距今約七八千年時,松土工具耒耜出現并普遍使用。
國農業進入“耜耕時代”,農業生產力得到提高。
4.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等工具。人們已經懂得開溝排水,除草培土,漚制肥料。
5.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國家。商周時,農作物種類更豐富,后來習稱的“五谷’’均已種植。人們的生活由遷徙開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產工具的演進趨勢
(1)生產工具的數量不斷增長,還有品種也不斷增加。
(2)許多生產工具自身都在不斷完善。如從牛力耕犁的出現,到犁壁的發明,再到曲轅犁的產生等。
(3)生產工具的進步表現為舊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誕生。
典例剖析
【例1】我國農業由“刀耕火種”進入“石器鋤耕"階段后,人們使用的主要生產工具是 ( )
a.石斧、石錛 b.骨耜、石耜 c、錢、镩 d.鐵鏟、鐵犁
【變式題1】遠古時期,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一傳說反映了( )
a.社會經濟處于漁獵階段 b.原始農業的出現 c.個體小農經濟的產生d.人們以采集經濟為主
知識點二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
1.精耕細作的含義
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采用先進的技術措施,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
(1)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并將其逐步推廣,開始出現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壟作法。戰國出現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促進了農業發展。
(2)漢代
①發明了播種用的工具——耬車。
②一些耕犁開始安裝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趙過推廣大型鐵鏵犁,這種犁被稱為耦犁,到東漢已推廣到珠江流域。
③漢代還先后出現了“代田法”和“區田法”。
④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
⑤漢代興修了漕渠、白渠、龍首渠等重要水利工程。
(3)魏晉南北朝時期
①黃河流域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日臻成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術形成。曹魏時,經改制的翻車用于灌溉。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農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出豆類和谷物輪作可以增產的經驗,又發展了間作、套作復種技術,記載了綠肥種植。中國實行輪作和推廣綠肥種植比西方早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