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第二章第七節《秦漢時期的文化》教學設計
2、分層次學習本節內容
步驟一:列表歸納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成果
過程:
①由全班同學集體構思、討論形成表格結構
②每位同學結合教材填寫
學生設計出來的表可能不同,可以進行比較,讓他們選出最合理的。
目標體現:
①通過表格的設計,培養學生多維度思維問題的能力,既要考慮到文化的分類,又要考慮到時間的劃分(舉設計會考登記表時的例子),類似于數學中的坐標軸。
②通過設計培養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填寫表格,對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表現形成最初步的了解。
步驟二:講解秦漢時期文化發展成就
過程及目標的體現:
①先進科學技術的講解及要實現的目標:
a.提出問題:先秦時期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呢?
學生可以較容易地說出答案。
目標:通過與先秦文化聯系,培養“聯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b.展示與某些科技成果相關的史書記載的原文,適當補充對某些科技成果的解釋。
學生可能不容易看懂,適當做出解釋。
目標:培養學生閱讀資料的能力。
c.提出問題:這一時期的文化與有什么突出的特點呢?
學生會從多個方面回答問題,對合理答案充分肯定,并突出科技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目標:突出科技的先進性及中華文化對全人類進步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情感價值的目標培養,在回答問題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培養學生依據材料把握重點的能力。
d.提出問題:這一時期取得先進科技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可以較容易地從經濟發展角度回答,但不夠系統,指導其從政治、文化、社會風俗等各角度認識。
目標:使學生體會逐層深入分析問題的過程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
②在哲學與宗教的講解中要實現的目標:
關于這一問題的總體思路:這一部分是本節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要通過對基本概念的解釋和可操作性問題的設置,一步一步將較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將表面現象和內在本質練習起來。
a.結合教材解釋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內容,包括“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含義。
目標:使學生更深刻認識董仲舒將儒學的神化與政治化。
b.提出問題:董仲舒思想與孔子、孟子思想的比較有什么特點?吸收了什么新的思想?
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對上述兩個名詞的解釋,會提出相關的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目標:通過對董仲舒思想的內容的講解、董仲舒思想與孔子、孟子思想的比較使學生對董仲舒的思想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
c.提出問題:董仲舒思想為什么被漢武帝接受,并且成為此后兩千多年封建統治思想?
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會從政治方面去考慮。
目標:通過董仲舒思想在當時治國方面現實價值的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認識文化服務與政治、階級的聯系,從而最終突破難點。
d.先秦和秦漢時都出現了唯物主義思想家,他們的觀點有何異同?
學生回答可能會隨意、缺乏條理,應指導他們從形成背景、內容、作用方面去考慮。
目標:提高學生聯系問題的意識,比較問題的能力。
e.請同學們談一談對道教、佛教的了解和認識。
學生可能會從寺廟、服裝、電影、電視等方面抒發自己的意見。
目標: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f.提出問題:他們產生、發展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有關系嗎?
學生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將之與統治需要、階級斗爭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