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的西歐和日本
四、第三目“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教科書中從四個方面講述,即:(1)形成:1949年上臺的阿登納政府建立介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社會市場經濟”。(2)特征:讓市場充分發揮調節作用;同時,政府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3)內容:①限制壟斷行為,保護競爭秩序。②實行穩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③用收入政策來實現相對的社會公平。(4)效果: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西歐經濟的“火車頭”,60年代中期位居歐洲第一。關于“社會市場經濟”理論要結合教科書中“資料卡片”(路德維希•艾哈德語)內容理解。聯邦德國的具體政策內容不必展開,但在講完本目后,要將聯邦德國模式同英、法對比,找出其個性:沒有對德國經濟進行大規模的國有化改革。
五、第四目,主要從四個方面講述:(1)政府主導型經濟的確立: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要明確“日本的政府主導型經濟”的含義: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竟爭機制,但政府始終掌握制定社會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的決策權,形成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2)特征。可以結合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進行相互比較,得出日本的特征: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遠遠大于市場調節。(3)政府的主導作用的體現。對教科書的要點進行歸納:①實施產業政策,促使資源流向有發展前途的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②制定經濟計劃,引導企業決策和行為。③采用財政和金融政策調控經濟。(4)效果。利用教科書中的數據、圖片和“資料卡片”,使學生有一個直觀印象,歸納為:①1987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②20世紀90年代,盡管出現“泡沫經濟”,速度有較大下降,但是日本作為經濟強國的地位沒有動搖。
通過探討“學習思考”日本經濟成功的經驗是什么?深入理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認識到當今世界各國應根據本國的國情制定經濟發展戰略。
六、講完本節四目內容后,讓學生根據教科書和教師提供的資料,以及平時積累的知識,進行分析歸納,對比西歐和日本的經濟運作模式,并探究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從而深化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還要了解,二戰后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經濟的共同特征——國家干預與市場調節并存。
七、本節是本專題最后一節,可以通過解決課后的“自我測評”、“材料閱讀與思考”、“專題學習小結與測評”作為小結,總體概括,使本專題知識結構完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