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通用2篇)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篇1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第五節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資本主義列強加緊全球擴張的原因和條件;英國的侵略擴張及特點;法美的侵略擴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建立。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了解資本主義列強雖然對外擴張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對外侵略的共性,以培養學生對歷史現象進行分析的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對資本主義列強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有著征服和改造世界的雙重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對資本主義列強全球擴張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建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要求,是近代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
2.通過對資本主義列強全球擴張的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資本主義對世界歷史進程的推進作用,是以侵略、掠奪和奴役的方式實現的。
教學要點
一、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
1.資本主義列強加緊全球擴張的背景
2.英國的殖民擴張
3.法美對非洲和亞洲的侵略
4.資本主義列強全球擴張的影響
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1.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產生的影響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資本主義列強加緊全球擴張的背景、概況。第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
本節的重點是:英俄的侵略擴張及特點;資本主義列強全球擴張的影響。
本節的難點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及其影響。
一、“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幾個問題:
1.資本主義列強加緊全球擴張的背景。
教材主要寫了三點:第一,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新興的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和廉價原料產地。這是資本主義列強進行全球性侵略擴張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生產是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價值或利潤為目的的。早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便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來補充自身發展的需要。工業革命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只有原料和銷售市場才是它的限制”,因此,最大限度地占有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便成為推動資本主義列強進行全球性擴張的原動力。教材資料中所引《共產黨宣言》的一段文字,正是對這一問題的概括。第二,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它們所掌握的廉價商品和火槍輪船,為它們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質條件。第三,提出了資本主義各國在擴張程度和方式上雖然有所不同,但都各自竭盡全力去進行侵略擴張的共同性。
2.英國的殖民擴張。
英國殖民擴張的目的、方式和情況:英國的工業革命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30年代末基本完成,是最早進行和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工業國,成為世界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國。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要求英國迅速擴大國外市場和原料產地。自19世紀初開始,英國憑借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在世界各地大肆進行殖民擴張。英國海外殖民地的面積,也由18xx年的1 130萬平方千米,迅速擴大到1850年的2 000萬平方千米。到1876年,英國海外殖民地面積達2 250萬平方千米,人口達2.5億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與工業革命的發展相適應,英國對殖民地掠奪和控制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由公開的暴力掠奪、課征稅收和勒索貢賦為主要手段的掠奪方式,轉到通過工業資本剝削為主的掠奪方式。到19世紀中期,英國一半以上的工業品是在國外市場上出售的,其中棉織品的80%全部輸往國外;而國內消費的大部分原料和糧食則來自國外市場,其中棉花的供應甚至全部來自國外。教材第93頁第二段小字中所引19世紀中期英國經濟學家史丹萊•杰溫斯的一段話,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英國既占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又從殖民地進行全面掠奪的情況。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在世界各地進行經濟擴張,是這一時期英國海外擴張的突出特點。當然,也應當看到,英國的經濟擴張是以武力為依托的。19世紀中期英國在亞洲、大洋洲和非洲的殖民擴張,都是通過戰爭和武力來實現的。
3.法美對非洲和亞洲的侵略。
法國的工業革命大體上開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基本完成于19世紀中期。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法國大力加強了對海外殖民地的侵略和占領。拿破侖政權時期的侵略戰爭,一度極大地擴充了法國的版圖,但第一帝國的覆亡,使法國重新回縮到1790年的疆界。經過十幾年的積蓄力量,到30年代,法國再次加強了殖民擴張。從50年代起,法國在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了一系列侵略戰爭,殖民擴張達到高潮。法國殖民地的面積由1820年的5萬平方千米,增加到1876年的90萬平方千米,同期殖民地人口由40萬增長為600萬,成為僅次于英國的殖民強國。
美國自18世紀晚期開展了工業革命。在內戰爆發前,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的東北部地區已完成了工業革命。內戰之后,工業革命在包括南部和西部地區在內的全國范圍繼續迅速發展。19世紀上半期,美國主要致力于在北美大陸擴張領土。但就在這一過程即將結束之時,從對中國、日本的侵略開始,美國也走上了向外擴張的道路,它積極參加了對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的侵略活動。
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兩個問題: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組成部分。19世紀中后期,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初步形成。關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指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超出了西歐和北美的范圍,以空前的廣度開展起來。其具體體現是:比利時、意大利、德意志、奧匈帝國、俄國、日本等國以不同方式步入資本主義時代,英、法、美等國則進一步發生了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改革或革命。其二,是指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廣大地區淪為資本主義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作為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屬。
2.關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產生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其關鍵在于對這一體系初步形成后產生影響的認識。總起來說,在包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內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資本主義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既是先進與落后的社會制度之間的沖突,也是侵略與反侵略之間的較量。具體地說,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列強全球擴張的基礎之上的,而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擴張,不論是軍事上的、經濟上的或是文化上的,其目的都是為了掠奪。就其性質來說,是侵略性的,是非正義的。第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廣大地區在遭受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奴役之前,一般都處在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發展階段,其特點是社會封閉落后,經濟水平低下,發展速度極為緩慢。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使得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從而客觀上起到在世界范圍促進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作用。第三,資本主義列強把廣大地區變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只是為了把這些地區變為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屬,變成自己的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和資本輸出地,而絕非要在這些地區發展資本主義,改變其落后面貌。因此,作為被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奴役的民族,如果不奮起抗爭,如果不在抗爭中吸取先進文明的物質精神成果,從而不斷提高抗爭的水平,也是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發展的。
21世紀教育網
21世紀教育網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篇2
第三章 第五節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資本主義列強擴張的原因和條件;英、法、美、俄的侵略擴張;英、俄擴張方式和目的的異同及原因;資本主義列強擴張的影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克里米亞戰爭的原因及后果。
2.能力方面:(1)對比英、俄兩國侵略目的和方式不同并分析原因,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2)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資本主義列強在世界范圍內擴張的雙重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1)引導學生在分析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的原因和物質條件的學習中認識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是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2)引導學生在理解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擴張影響的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資本主義侵略擴張具有雙重使命——建設和破壞的使命,資產階級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以此得知,分析歷史要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出發,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4.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及分析資本主義列強擴張的有關資料,幫助學生掌握處理歷史材料的方法。(2)引導學生聯系16世紀以來西歐殖民者侵略擴張的特點,同19世紀資本主義列強擴張的特點相比較,讓學生學會進行同類歷史事件縱向的比較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資本主義列強擴張的原因和條件是重點。19世紀中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規模迅速擴大,資本主義對世界市場的需求也迅速擴大,國內和原有殖民地商品原料市場日益顯得狹小不堪,難以適應新的生產力水平,為了搶占更廣闊的商品市場,掠奪更多的廉價原料,取得更高額的利潤,資本主義奔走于世界各地。擴張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生命線,此時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殖民擴張是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透徹地分析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原因和條件,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工業革命后,采用大機器生產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才會,也才可能采取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搶占市場的方式,它與新航線開辟以后早期殖民擴張方式截然不同,這是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2)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擴張的影響是重點。真正認識此問題,首先應理解資本主義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既是先進與落后的社會制度之間的沖突,也是侵略與反侵略之間的較量。從不同的角度,辯證地理解分析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擴張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發展的各環節,是互相聯系彼此推動的。正是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擴張,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侵略者的矛盾,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掀起了亞洲風暴;正是資本主義列強的擴張,使亞洲一些國家出現近代資本主義企業,產生了民族資產階級,建立政黨,這些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發展,為興起更高水平的反侵略斗爭創造階級基礎和物質基礎,從而進一步認識到工業革命推動生產力,生產關系變革,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的巨大作用。(3)克里米亞戰爭爆發的原因亦是重點。走上工業化道路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為了向外擴張和爭奪殖民地,又由于他們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矛盾重重而導致局部戰爭在所難免。剖析英、法、俄為爭奪土耳其而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的原因,對認識資本主義列強爭奪的實質,進一步揭露資本主義的侵略本性有重要意義。
難點分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是難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實質上是少數資本主義強國“對世界上大多數居民施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體系”,是由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共同組成的。從16世紀到18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開創時期;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時期;世界領土尚未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弄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對于學生掌握整個資本主義發展脈絡,進一步理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課堂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108頁《共產黨宣言》的引文和19世紀中期一位英國經濟學家記述的兩段材料,思考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時期的歷史現象?這兩段材料說明了幾個問題? 生:(閱讀并回答)
師:課文中《共產黨宣言》的材料,英國經濟學家的講話,反映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歷史現象。它說明以下幾個問題:其一,為了擴大工業產品的銷路,資本主義四處侵略擴張奔走于全世界;其二,資本主義國家所用的工業原料來源于世界各地;其三,資本主義國家商品傾銷于世界各地。是什么原因驅使著工業資產階級奔走于世界各地,他們是如何進行侵略擴張?它們的侵略擴張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擴張中殖民者又是如何爭奪的?這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擴張
1.原因 師:聯系前邊所學工業革命的有關知識,結合剛才閱讀材料的內容,請同學們概括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的根本原因。
生:(概括回答)
師: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生產力迅速提高,資本主義生產規模迅速擴大,資產階級需要在全世界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占有原料產地和商品的銷售市場,原料產地的多少,銷售市場大小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生命線,故搶占商品市場,掠奪原料產地成為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的根本原因。
2.物質條件 師:資產階級憑借什么在全球擴張,它們擴張的條件是什么?
生:(閱讀課文第108頁有關內容,思考并回答)
師:工業革命是在英、法、美已基本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展開的。工業革命的成果亦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對國家的統治,此時期英、法、美等國政治上穩定,又經過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勞動生產力,從物質上大大地增強了資本主義的力量。
生:從表中生鐵、原煤產量的變化,說明工業革命后英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雄厚的經濟實力,加之強大的軍事實力構成他們進行資本主義擴張的物質條件。
3.英國在全球的殖民擴張 師: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侵略擴張中走在最前邊的是哪個國家?清說明原因。 生:(回答)
師:英國是資本主義國家中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擁有世界第一輛火車機車,第一條鐵路和最多、最先進的機器,是資本主義國家中實力最強的一個。 生:觀看(l世紀英法殖民擴張圖》
師:(指圖并講述)在亞洲,早在16xx年英國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爾后以此為基地向東侵略緬甸,向西入侵伊朗、阿富汗,沿印度洋南下侵略新加坡,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用特殊的商品——鴉片打開中國大門,占領香港島,九龍司地區。英國侵略者還南侵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在非洲,英國把侵略魔爪伸向埃及,妄圖控制由非洲通往亞洲印度的通道。英國侵略者所到之地將其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變成他們商品原料的廣闊市場。而且英國還加強對拉美地區的經濟滲透。
師:英國侵略者的魔爪伸遍全球,它采取什么擴張方式?目的是什么?試結合初中已學習過的有關知識回答此問題。
生:(討論并回答)
師:英國用廉價的商品和軍事侵略及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方式,要達到其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目的。與此同時和英國采取類似方式,要達到相同目的的還有法國和美國。
4.法國、美國的侵略擴張 師:法國、美國緊隨英國完成工業革命,他們也緊步英國之后塵,開始對海外進行侵略擴張。
生:(觀看《十九世紀英、法擴張圖》)
師:(指圖簡單介紹)法國在第二帝國,即路易波拿巴統治時期通過連年的侵略戰爭,在非洲侵占了阿爾及利亞等地,向埃及、突尼斯滲透侵略勢力;在亞洲,伙同英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并侵略越南,征服印度支那,妄圖以此為據點進一步侵略中國;在美洲,武裝干涉墨西哥。自1820年至1870年,法國的殖民地面積,由5萬平方公里增長為90萬平方公里,人口由40萬增長為600萬,成為僅次于英國的殖民強國。
19世紀上半期,處于聯邦政府時期的美國,首先致力于北美大陸領土的擴張,而在西進擴張接近尾聲之時開始對日本、中國進行侵略,而走上海外擴張的道路。1853年美國炮艦敲開日本國門,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充當英法的幫兇參與對中國侵略,并強迫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擴大其在中國的權益。
5.俄國的領土擴張 師:19世紀中期,俄國的工業革命進程如何?19世紀30年代,俄國開始了工業革命,由于當時俄國仍處于封建社會,農奴制的存在,使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工業發展水平落后。但在侵略擴張這一點上它并不落后。
師:(指俄在歐洲擴張圖,學生觀看課本第109頁)
歐洲步入近代之時,俄國處于強鄰包圍之中。在南方,土耳其占據里海北岸及克里木半島,封鎖俄國在里海的路;在西北方,瑞典控制著波羅的海沿岸的土地,截斷了俄國通往波羅的海的通道口。在西南方,俄國又以大國波蘭為鄰。故早在進入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之前,俄國為了擴大版圖、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自彼得一世改革后不斷發動對外侵略戰爭。19世紀初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俄國加快了侵略擴張的步伐,并采取直接進行武裝侵略的方式,蠶食周邊的地區。在北方,彼得一世執政的1721年,俄國通過長達zi年之久的戰爭打敗了瑞典,得到芬蘭灣、里加灣和波羅的海沿海的大片土地,取得通往波羅的海北方的出海口;在西方,通過18xx年的維也納會議,俄國攫取波蘭大部分地區和羅馬尼亞的部分地區;在南方,通過與奧斯曼土耳其的長期戰爭,在18世紀晚期把疆域擴展至黑海北岸,取得了通往黑海的南方出海口,并將占領黑海海峽,進而奪取巴爾干半島和中東地區作為進一步侵略目標。
師:(指《亞洲革命風暴形勢圖》)1828年俄國打敗伊朗,割占外高加索地區,在東方,自19世紀中期以后,逐步吞并了包括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在內的中亞廣大地區,并侵吞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師:請同學們思考俄國侵略擴張采取了什么方式?它要達到什么目的與英國相比有什么不同?原因何在?
師:(總結學生發言)俄國采取直接進行武裝侵略,不斷蠶食周邊地區的方式。目的是擴大版圖,建立世界帝國。英、俄兩國采取不同方式是因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工業革命進程不同,俄國的工業品無力在市場與英法競爭,所以采取揮舞刀槍,直接武裝侵略擴大領土的侵略方式。
6.西方殖民者擴張的影響 師:(指導學生研習課本第110頁歷史材料。提示學生從對資本主義國家、被侵略國及對人類歷史發展影響三個角度考慮)
師:首先從侵略者來說,他們搶占殖民地擴大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于被侵略的亞非拉地區,西方殖民者的掠奪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災難和貧困,造成這些地區長期的落后。再從客觀上看,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入侵,也沖去了這些地區封建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資產階級客觀上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即改造世界的工具。在他們為自己開辟經濟市場的同時,也營造著自己的政治墳墓。再者西方資本主義者的擴張繼新航路開辟以后,以商品經濟作為紐帶,將世界聯為一體,促成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初步形成。
生:(觀看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示意圖,理解此概念)
二、爭奪
師: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的擴張,不僅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也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為了多爭得一塊海外殖民地,他們互不相讓,多次以兵戎相見,克里米亞戰爭即為一例。
1.起因
師:(指《克里米亞戰爭形勢圖》)土耳其處在歐亞非三大洲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頗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達達尼爾海峽及博斯普魯斯海峽有經濟上戰略上的價值。君士坦丁堡是東西貿易往來必經之路,兩海峽是控制里海與東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歐洲列強都想控制兩海峽和君士坦丁堡。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英、法、俄完成或開始工業革命而土耳其帝國卻日益衰落,更成為列強覬覦的主要目標。俄國想奪取里海海峽以控制向東地中海擴張勢力的交通要道,此時尼古拉一世企圖通過戰爭緩解國內農奴制的危機。英法為了擴大商品市場,力圖在近東擴充侵略勢力。這樣巴爾干地區成為列強爭奪的矛盾焦點。
2.戰況 師:1853年10月,俄軍大舉入侵土耳其,土軍慘敗。第二年英法直接派兵作戰,俄軍轉入被動地位。由于英法的目的只是爭奪土耳其,沒有與俄國全面大戰的意愿,所以戰爭僅局限在克里米亞半島地區。1853年3月2日,尼古拉一世見敗局已定,服毒自殺。1856年俄國戰敗,被迫求和。根據和約,俄國不僅沒有達到首先挑起戰爭的目的,相反卻喪失了黑海的制海權。
3.戰爭的性質及影響
(1)性質
生:(閱讀課本第110~111頁有關英、法、俄作戰的目的回答)
(2)俄國戰敗的原因
生:(結合以前所學有關知識,及本課內容回答)
師:俄國戰爭中的失敗,主要是由于社會經濟落后,封建農奴制的俄國,在經濟及軍事上遠遜于資本主義的英法。再者,在戰爭期間國內農民運動高漲,嚴重威脅了俄國的后方,大大地削弱俄軍的戰斗力,還有由于經濟不很發達情況下武器的落后等等。
(3)影響
生:(依據參戰國英、法、俄的目的及戰爭的結果分別歸納克里米亞戰爭對其影響)
師:克里米亞戰爭對先敗后勝的土耳其來說,只是換取了英法勢力的進一步滲透;對戰敗的俄國,其妄圖控制地中海地區的南下戰略計劃遭到重大挫折,此后俄國將擴張的主要目標轉向東方,大規模地對中國進行侵略活動,再者戰爭的失敗還加劇了沙皇政府的統治危機,直接導致了俄國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對取得勝利的英法,通過此次戰爭,兩國大大加強了對土耳其的控制,也加深了對土耳其經濟的滲透。兩國在世界其它地區進行的殖民擴張與爭奪更加猛烈。
【課堂小結】 師: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工場,生產力迅速提高,增強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列強進行全球擴張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擴張,形成以資本主義市場為紐帶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因此,資本主義市場的建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要求,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體系的建立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它意味著資本主義一統天下局面逐步形成,意味著“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它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直接導致19世紀中期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課后作業】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