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教案(通用2篇)
《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教案 篇1
知識與能力
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和“重農抑商”、“海禁”、禁奢侈相關的歷史材料,學習提煉有效信息闡釋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國家政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政治保障,體會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圍繞國家“政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重組或選取史料認識歷代專制王朝采取的經濟政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
通過歷代專制王朝的經濟政策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的分析,更深刻理解當今國家經濟政策對現今國家發展的影響。
一、國家政策之一——重農抑商
1、含義: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開始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后歷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
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
3、表現
重農:勸課農桑,輕徭薄賦,獎勵墾荒,興修水利
專賣制度,限制了民營商業范圍。
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
歧視商人,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
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4、后果
積極作用(古代社會的前期起積極作用為主):經濟上:有利于穩定農業人口,推動農業發展,從而鞏固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對農民的控制,進而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封建國家的政治穩定。
消極影響(古代社會的后期起消極作用為主):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明清封建統治,違背了歷史潮流。
二、工商業的管理
1、秦:統一度量衡、貨幣
2、漢(漢武帝):鹽鐵官營
3、唐:朝廷官員管理,交易時間受限
4、明清:海禁
三、國家政策之二——“海禁”與“閉關鎖國”
1、含義
海禁政策:指明清兩代嚴禁私人出海貿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對外貿易在官方主持下進行(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對內的防范
閉關政策: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即只準在“公行”中進行,對外人在華的活動采取了嚴格限制的措施。——更主要是對外的消極防衛措施
2、原因
根本:是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免受威脅,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這兩種政策產生和存在的共同經濟基礎。
具體:明初實行海禁主要是因為統治者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清初是為了維護其統治,為了割斷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特別是要割斷沿海人民同中國臺灣鄭氏政權的聯系;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
3、后果
海禁政策:嚴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發展。
閉關政策:雖起了一定自衛作用,但在客觀上造成了阻滯中國社會發展的惡果,使中國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所以閉關政策帶來的惡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四、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
1、時間:產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緩慢發展。
2、概況:產生于江南地區的紡織業部門
3、實質:雇傭關系
機戶:早期的資本家(擁有大量資金、生產資料、機房;靠工人生產獲得利潤,剝削的是工人)
機房:早期的手工工場
機工:早期的雇傭工人(靠給機戶工作,領取工資)
4、條件:資金、技術、勞動力、市場、國家政策
5、緩慢發展的原因:
資金:土地買賣制和高額地租吸取商業資本買田置地,影響資本積累,另外重重關卡,征收重稅。
技術:革新慢。
市場:農民極端貧困,無力購買,國內市場狹小;政府閉關鎖國政策,國外市場無法開拓
勞動力:國家重農抑商,農民被局限在土地上,無自由勞動力。
國家政策:推行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總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中國古代經濟政策的特征(以課后“自我測評”為例)
1、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國古代歷朝大都執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2、古代王朝對經濟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體和嚴密。
3、中國古代王朝經濟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實行禁奢侈的政策。
4、統治者推行的區域經濟管理政策,有時會使經濟發展出現畸輕畸重的偏差。
作業:隨堂練習
教后記:
《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教案 篇2
一、基本思路
“重農抑商”的概念解讀與拓展
(1)“重農抑商”的內容、提出的原因、作為歷代王朝基本經濟政策的具體表現;
(2)包括“重農”、“抑商”兩部分。“重農”有“勸農”而“誤農”之變異;“抑商”則重在抑私商而非官商,從市場(國外和國內)封鎖的視角來看,“海禁”和“資本主義萌芽緩緩發展”是其中兩個體現;
(3)回到歷史的起點,并與現實相關聯。如何評判《呂氏春秋的觀點》,如何看待“重農抑商”等等。
二、相關說明
1.歷史是復雜的:“海禁”政策除了“重農抑商”的原因,還有專制主義的原因,我使用了乾隆對待馬嘎爾尼使華的材料來解決這一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倒底有沒有,其中的標志是什么?我首先沒有把它當作是一個純粹的經濟概念,然后是引入課本中的史學爭鳴來解決這一問題。
2.用足用好教材:所運用材料或是課本的有機延伸、或是資料卡片、或是典型說明課本正文觀點的。課本的“學習與思考”、“史學爭鳴”都有滲透。對于“重農抑商”的概念解讀及“海禁”措施和明清限制新生產關系的發展,著重引導學生梳理課文。
3.注重學生學習,循序漸進地實施問題推進。反映在兩方面,一是在“重農抑商”的概念解釋中引導學生梳理課文;二是在“探究問題”中,以材料打頭,盡量預設多通道的問題。
4.強調歷史教師特質,注重講授功能。特別強調兩點:凡是老師能講解的,不做入ppt;重點做好過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