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瑪雅文明的消失(精選2篇)
第六單元 瑪雅文明的消失 篇1
第2課 瑪雅文明的歷史
教案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瑪雅文明的歷程瑪雅文明起源于奧爾梅克文化,經歷了形成的前古典期、全盛的古典期、衰退期1的后古典期,最后進入衰退期2的殖民地時期全面了解瑪雅文明的興起軌跡、輝煌及突然衰落的歷史探討文明的興衰原因資料搜集、問題探究1.瑪雅文明業績輝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文化搖籃之一,體現了印第安人的獨特智慧和創造力 2.培養學生獲取、篩選、重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 3.由“瑪雅文明失落對現代社會的啟示”使學生樹立強烈的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瑪雅人的城邦了解瑪雅城邦的自然概況、政權性質、統治方式和特點、社會結構以及相互關系了解瑪雅城邦文明的特點與希臘城邦文明作比較特點的歸納與比較瑪雅人的社會生活了解瑪雅人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和生活方式有鮮明的特色玉米為什么是瑪雅人的主食購買玉米,煮熟了帶到課堂分享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自主學習與體驗瑪雅人的宗教宗教已與瑪雅人的生產和生活密不可分,也是其藝術表現的主要內容之一自然崇拜和多神教、神靈信仰的原因討論“印第安人會是我們的遠親嗎”資料搜集、問題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瑪雅文明發展的若干歷程、瑪雅的農業文明。 難點 瑪雅文明的失落之謎。 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從四個方面介紹了瑪雅文明的歷史:瑪雅文明的歷程、瑪雅人的城邦、瑪雅人的社會生活和瑪雅人的宗教。有關瑪雅文明的起源和歷史傳說比較多樣化,建議老師上課前指導同學們去圖書館、網站查詢資料,增強感性了解,課堂上讓同學們相互交流,豐富和提高大家對瑪雅文明歷史的興趣,加深理解這一古老文明在人類歷史演變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引言由名人用語及其評價、探究的主要問題和重要概念三個部分組成。建議老師根據中國漢語在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地位與作用,引導學生理解:語言作為一種活的歷史化石對文明發展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古老語言是一個民族或地區悠久文明的鮮明表證。 第一目:“瑪雅文明的歷程” ①瑪雅文明的來源: 人們常說四大文明古國,即古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但近幾十年來,國際學術界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文明區”的說法,即東地中海文明區(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亞述、腓尼基、希臘以及羅馬等)、南亞次大陸文明區(印度及其周邊地區)、東亞文明區(中國及其周邊地區)、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區(瑪雅、阿茲特克、印加)。以瑪雅為首的印第安文明在人類文明殿堂上能獲得如此重要的“常任理事”席位,其魅力何在? 美洲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包括瑪雅人、印加人和阿茲特克人。歷史上,他們曾以獨特的智慧和創造力,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第安文化。其中最發達、水平最高的瑪雅文化構成了絢麗多彩的瑪雅文明的內容和靈魂。 瑪雅文明包括淵源的奧爾梅克文化;主要發展歷程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階段;再次失落走向失傳的西班牙殖民控制期。 奧爾梅克文化,是瑪雅文明和墨西哥其他地區古文明的共同淵源,被稱為中美洲的“文明之母”。奧爾梅克人用整塊石頭雕鑿了高約4米、重達30噸、面帶微笑的巨大石刻人頭像。他們留下許多用硬玉雕成的臉形奇特的人像。還有一些比較細致的石器陶器。為墨西哥“古典時期”文化的先驅。 ②瑪雅文明的“前古典期”: “前古典期”,起止于公元前10世紀—3世紀,是瑪雅文明的形成期。那時,有大量的村落開始形成,農業文明發達,勤懇的農藝家們伐林焚草,開荒耕植,培育了大量品種的高產農作物,過著定居生活。手工業發達、交換也較發達。 ③瑪雅文明的“古典期”: “古典期”,起止于公元3—9世紀,是瑪雅文明的全盛期。那時,文明成就主要集中在中部低地,民族融合活躍,城邦建設發達,各類文化藝術,如數學、歷法、藝術、文字等發展成就均達到巔峰狀態。這一時期,已知的擁有象形文字銘刻的城邦就有110個,還有許多沒有文字記載的城邦。最大的城邦有危地馬拉北部的蒂卡爾等。另外,有著“象形文字梯道”之稱的瑪雅科班城,也是瑪雅學術活動的中心,它的樓道寬8米多,在90多級的石階上刻有2 000多個象形文字符號,是世界題銘學上少見的珍貴文物。 9世紀末,瑪雅文明核心區在短期內突然全面衰落,城市變成廢墟,居民去向不明,留下了千古歷史之謎。 ④瑪雅文明的“后古典期”: “后古典期”,起止于公元10世紀—16世紀,一方面,文明更廣泛傳播,另一方面,文明有所退化、并逐步衰亡。最后被西班牙文明所摧殘,衰亡加速。 ⑤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主義者荷槍實彈,踏上尤卡坦半島的時候,瑪雅人曾把他們當作神的使者歡迎,然而厄運也就降臨到他們頭上。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瑪雅人似乎有天才的預見,趁侵略者的屠刀還沒來得及揮向他們脖子的時候,突然間銷聲匿跡了。這不只使當時的殖民者震驚,尤其使今日的考古者百思不解! 現在關于瑪雅文明在短期內全面衰落而消失或“失落”有以下幾種原因推測: 第一種:野蠻戰爭說。 科學家們首先想到的是野蠻的古代戰爭。依據為考古學家們破譯了大量文字,這些文字刻繪在石碑上、陶罐上以及城墻上。從這些被破譯了文字的一座座墓碑上,翻譯者們看到了一些關于瑪雅人的描述,有戰爭策略、血腥的戰場以及用被俘的敵人來進行祭祀。(注:從這一角度我們所看到的瑪雅的統治者,都是些好戰的武士,而不是以前人類所提出的,瑪雅人是一群非常愛好和平而且具有豐富知識的人。因為大部分文字記載的都是他們的戰爭以及在戰爭中取得的勝利。)各個城邦在相互之間的連綿不斷的戰爭中被削弱摧毀了,從他們在伯利茲的一個地方發現的武器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在危地馬拉北部的一次發掘中發現了成堆的人頭,從這些被砍下的頭顱中,考古學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并估計瑪雅人在公元820年前后,其數量就銳減到其以前的5%。 第二種:環境淘汰說。 有人從環境學的角度出發,認為是大自然“淘汰”了瑪雅文明。依據是古氣候學家在1995年研究尤卡坦半島中部的奇徹坎努博湖時,發現有大量的沉積物沉淀在湖底。在這些沉積物中,硫酸的含量在公元800~1 0xx年的沉積物中很高。只有在湖水很少的情況下,硫酸才會沉到湖底,而且通常是在干旱時期。據此,考古學家認為,滅亡可能是因為有嚴重的干旱發生在這一時期,瑪雅文明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干旱嚴重的情況下,莊稼歉收、餓殍遍野、疾病盛行。 還有人認為瑪雅人不斷地毀林造田,以得到更多的耕地,但到最后他們將自己的土地都用盡了。還有人則認為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是造成瑪雅文明消亡的原因。 第三種:殖民摧毀說。 西班牙的第一任主教迭戈·德·蘭達在瑪雅人輝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稱那是“魔鬼干的活兒”“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銷毀。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蠻摧殘,導致古代瑪雅知識失傳,現在只存四本(有殘缺)分別藏在德累斯頓、馬德里、巴黎圖書館和紐約私人圖書館。也有人認為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壞作用,瘧疾和黃熱病造成了瑪雅人口數量和質量的極大倒退,亡族滅種的慘禍,使古文明毀滅殆盡。 第四種:外來文明說。 也有不少人把瑪雅人同外星智慧生物聯系起來,他們的依據就是瑪雅文明中令科學家難以解釋的“發達科技”,如系統的數學理論、精確的天文計算等。認為他們可能是“神”的后裔?宇宙中的“神”──外星人知道他們的處境,在一個沒有星光的黑夜,用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把他們載入了茫茫的太空?那現在散居于各地的零星的瑪雅人,是不是當年逃逸者的后裔?這更給匪夷所思的瑪雅文明的消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可是,上述說法本身也有著不少未解之節。如:如果他們懷著憤恨,集體告別了人世?那應會在殖民擴張和追捕斬殺中發現他們的蹤跡。如果是一場內部糾紛?那么勝利者為何沒留在原址。如果是氣候異常變化?遷移350公里的距離又不足以逃避這廣闊的災難。而且他們居留地的選擇也令人迷惑不解,一切古老的民族都沿著河流和海岸發展,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印度河,以及地中海的島、岸,還有我們的母親河──黃河和長江,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古代文明的發祥地。盡管瑪雅人生活的尤卡坦半島三面臨海,又背靠太平洋,他們卻把新的城鎮建靠在深深的叢林和山巔。據考察,瑪雅人的120座城鎮之間沒有一條相連的道路,他們怎樣交往?怎樣運來巨大的巖石,重新建造城市、寺廟和金字塔?在蒂卡爾,他們建造了13座大水庫,總容量為164 000立方米,工程浩大,他們為什么舍近求遠,舍易就難,寧可修建水庫,也不愿靠近水域定居? 難道是“神”的啟示……總之,他們堅決地、神秘地失蹤了,給世界留下了空蕩蕩的宏偉基業,又留下了一個個永恒的疑團!真不可思議! 教學建議: 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之一。建議教師(1)課前精心組織、引導同學們去圖書館、相關網站查詢資料,全面了解有關瑪雅文明的史實和史學研究最新成果,激發學生對瑪雅文明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瑪雅文明及其在人類歷史演變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做好課堂相互交流、討論的準備。(2)利用課本插圖,直觀的介紹作為瑪雅文明的源泉──奧爾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點。(3)以瑪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為主題,開展辯論賽“瑪雅文明失落之謎何在?”討論解決課本上【學思之窗】的問題。并努力試著總結:瑪雅文明失落之啟示。 第二目:“瑪雅人的城邦” 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初,瑪雅人在尤卡坦半島開始了定居的農業生活,于公元前后建立“城邦”。瑪雅人的城邦,以供奉部族神的金字塔廟壇建筑為中心,在其附近形成居民點。瑪雅文化全盛時期,人口總數達1 400萬左右,僅居住在危地馬拉的蒂卡爾附近森林中的瑪雅人就達200萬人,蒂卡爾城內就居住著5萬人。城邦由祭司貴族執政,居民則組成農村公社。瑪雅城邦數量多、范圍小、人口10萬以下,是神權基礎上的小國寡民統治。 在瑪雅城邦國家的發展中,奴隸占有制已有相當發展。捕獲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除戰俘外,小偷、未贖身的奴隸子女、殺人犯、離婚的婦女、孤兒、無力償還債務的負債人,以及與奴隸結合的自由人都變成奴隸。奴隸買賣的風氣很盛行,奴隸從事一切勞動:為貴族們耕種田地、建筑房屋,為商人搬運重物,乃至做纖夫和在海里捕魚等等。 城邦的社會結構分為貴族、祭司、平民和奴隸四個群體。貴族和祭司是統治階級,平民和奴隸是被統治階級。統治方式是“家天下”,政權性質是政教合一。城邦的統治特點為大邦統治。形式上,呈現分立性、區域性和暫時性;政治上,有獨立性;文化上,為同一性。這些與歷史上的古代希臘城邦文明相似。 瑪雅城邦的建筑,一定程度上是瑪雅奴隸制文明的直接寫照。1972年在一個被稱為“銘記的神廟”的金字塔內部深處,發現一座布滿浮雕人像的寬大墓室。石棺上蓋著重達40噸的石刻板,板上刻著栩栩如生的瑪雅人像和多種想象豐富的圖案。根據板上所刻的象形文字判斷,為7世紀的作品。死者遺體的頭部覆蓋著玉制的面具,并有玉制裝飾品等隨葬器物,這個墓葬充分說明當時瑪雅地區的社會分化。這個墓室的發現,也打破了過去一貫認為古代美洲的“金字塔”,只是神廟一類建筑物的臺座而非陵墓的說法。 教學建議: 提供若干幅瑪雅城邦的遺址圖片和瑪雅城邦社會組織情況的文字描述,引導學生體會獨特的瑪雅建筑風格及其政治的、宗教的內涵;并試著動手總結出一幅瑪雅城邦社會組織形式簡圖,明晰瑪雅奴隸制城邦國家統治的真實面貌。 第三目:瑪雅人的社會生活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瑪雅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他們既不會煉鐵,也不懂得使用車輛和大牲畜,卻有著自己宏偉的城池和金字塔,有著自己的精確的歷法和奇妙的文字,這不可思議的一切究竟是怎么發生、發展的?瑪雅文化為什么能達到如此燦爛輝煌的程度? 其實瑪雅文明經濟生活的基石在于農業。瑪雅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即使當地的自然環境并不有利于農業生產。瑪雅文明的成就之一,就是從野生植物中培植出六十多種農作物和蔬菜新品種。在糧食作物中,有玉米、馬鈴薯、木薯以及各種豆類;由于玉米最適宜中美洲的光照和貧瘠的地力,加上它的高淀粉高糖的生物特性而發展了以玉米為主的農業。同時培植了番茄、南瓜以及辣椒和西葫蘆等農作物。他們還栽種花生、橡膠、煙草和可可以及棉花、龍舌蘭和制作蘭靛的經濟作物。此外,瑪雅人飼養火雞、狗和蜜蜂,也集體從事狩獵和捕魚。近年來,人們在危地馬拉的熱帶雨林中發現了瑪雅人的水渠網和“臺田”。水渠網縱橫交錯,與附近河流相通,以利排水;修渠挖出的泥土則被壘在耕地上堆成一塊塊長條形的“臺田”,瑪雅人在臺田上精心耕作,旱澇保收,可見當時的農業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在手工業方面,瑪雅人用陶土、木頭和石頭制造器皿,陶器講究對稱均衡;用石頭制造工具和武器,但不知冶鐵;有用羽毛織在布上帶有藝術特色的紡織品,有棉紡、毛紡兩種,衣著簡樸隨意。有用金、銀、銅、錫等合金制成的器皿和裝飾物。 作為互相交易的場所,市場上買賣各種食物和日用品,并開始用可可和豆子作為交換的媒介。瑪雅人用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瑪雅文化。豐富的經濟內涵養育了眾多的人口,奠定了瑪雅人創造輝煌燦爛古文明的物質基礎。 它的文化成就輝煌,包括成熟的象形文字、巨大的金字塔、精致的巨型石建筑、精確的天文歷法、領先的零數字的使用等。 教學建議:(1)結合所學知識,利用課本上的插圖《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引導學生“看圖說話”;要求學生嘗一嘗課前從現代市場買來的各種玉米,體會和分享古老的印第安人給我們人類創造的飲食文明。(2)補充有關資料,開展兩個“奇思妙想”活動: a:5 0xx年前,中國人有可能發現過美洲大陸嗎? b:印第安人可能會是我們的遠親嗎? 第四目:瑪雅人的宗教 瑪雅人宗教的特點是自然崇拜和多神教崇拜。還信仰法力巨大的神靈,如:羽蛇神,集天地創造者、王權化身和瑪雅文明創設者為一身。虎神為一切神力的代表。它們是瑪雅藝術所表現的主要內容之一。這是瑪雅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面對各種各樣的歡樂與苦惱,他們試圖尋求某種超自然的力量來支撐自己。眾神繁多,神靈百余,偶像十萬。宗教的畸形發展,一定程度上扼殺了文明的再創力。 教學建議:(1)出示圖片《祭祀石碑》:它表現的是瑪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鮮血乃至心臟、頭顱向神獻祭時作為犧牲者的痛苦表情。(2)結合課本中的【歷史縱橫】內容,介紹“圣井”的財寶不僅是瑪雅人酬神的歲貢所然,而且同時還發掘出眾多尸骨,一定程度上應和了瑪雅傳說中的“神泉取妻”。提出問題:那么,對于瑪雅文化中其他的不可思議的帶有神奇色彩的傳說是不是更該加倍關注與探索了呢?也許正是它們,可能會給我們提供一些歷史的真實線索。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瑪雅文明的歷程”這一目的教學建議: 本目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獲取、篩選、重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達思想、尊重他人意見的個人素質,建議教師利用“小組學習法”開展探究性自主學習。課前精心組織、引導學生去圖書館、相關互聯網站查閱、搜集圖書、報刊雜志、電子讀物等資料,全面了解瑪雅文明有關史實和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激發興趣,增強認識,做好課堂師生相互交流、討論的準備。同時,利用課本上的兩幅插圖,應用“看圖說話”的方法介紹歸納瑪雅文明的源泉——奧爾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點。為了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建議以瑪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為主題,開展辯論賽,探討、總結“瑪雅文明失落之謎何在?”“瑪雅文明失落對現代社會的啟示”。最后,結合討論內容,解決課本上【學思之窗】的問題。 關于“瑪雅人的城邦”這一目的教學建議: 為了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可提供若干幅瑪雅城邦的遺址圖片和瑪雅城邦社會組織情況的文字描述,引導學生歸納瑪雅城邦的自然概況,繪制一張瑪雅城邦社會結構以及相互關系的簡圖,認識其奴隸制的政權性質、統治方式和特點。 也可指導有興趣的學生將瑪雅城邦文明與希臘城邦文明作比較,進一步突出印第安人城邦文明的獨特智慧和創造性。 關于“瑪雅人的社會生活”這一目的教學建議: “親歷歷史”:出示教材插圖《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要求學生嘗一嘗課前從現代市場買來的曾是瑪雅人主食的各種玉米,補充有關印第安人“栽培花生”和現代記者印第安“部落采訪見聞與思考”兩則資料,引導學生“看圖說話”;體會和分享印第安人創造的古老的飲食文明;開展兩個“奇思妙想”活動:a:5 0xx年前,中國人有可能發現過美洲大陸嗎? b:印第安人可能會是我們的遠親嗎?培養資料搜集、問題探究的能力。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介紹“瑪雅文明的歷程”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介紹若干幅圖片或資料: 圖片1: 同課本上的插圖《花瓶裝飾畫橡膠球比賽》,強調“橡膠”代表了奧爾梅克的經濟特色;“橡膠比賽”不是一般的娛樂活動,而是最隆重的宗教祭奠。 圖片2: 同課本插圖《公元前8世紀作品:奧爾梅克石雕》,是眾多的奧爾梅克文化石雕藝術之一。頭像紋飾頭盔,臉龐寬闊,鼻子扁平,嘴唇很厚,雙眼陰沉威嚴,人稱“虎人”。這種圖象表現的是現實中的首領還是想象中的神祗,至今人們仍不清楚。 材料1:根據課本【學思之窗】的問題,補充四種有關瑪雅文明失落之因的推測,引導學生討論: 第一種:野蠻戰爭說。 第二種:環境淘汰說。 第三種:殖民摧毀說。 第四種:外來文明說。 案例二 在介紹“瑪雅人的社會生活”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介紹若干幅圖片或資料。 資料一: 最初長在南美洲的植物──花生的種子特性:既不能在鳥類的胃里存活,經水長時間浸透后也不能發芽。雖然現代中國是世界上一個主要的花生產地,但也要到本世紀才開始種植花生。那么中國沿海的江蘇和浙江兩省,為什么會發現公元前約30xx年生長的干癟花生呢(經放射性碳分析,證明年代無訛)?這么說來,經過人手將花生從一個半球移植到另一個半球,難道沒有可能嗎?如果這一可能成立,那么太平洋兩岸古時有來有往的接觸與聯系仿佛就必然成立。加上中國和中南美洲文化上相似的地方實在太多了,難以用巧合來解釋。如:死者口中含玉,用作護符的風俗,即是一例。墨西哥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有此風俗,中國人也有這種風俗。尤其奇怪的是,在太平洋兩岸,有時人們又會把綠玉染成赭紅色。固然,隔得很遠、天各一方的民族,也可能有相同的風俗,但相同到如此微細就絕非尋常了。同樣,中國商代和墨西哥古老文明之一奧爾梅克文化(約公元前1300—公元前9xx年),都拜大型貓科動物(中國崇拜虎,墨西哥崇拜美洲虎)為土地神,這雖不足為奇,但這兩種文化在塑造崇拜的巨型貓科動物時,常常都塑成沒有下頜的,就極為離奇了。 這些令人困惑不解的事情,會使你聯想到了哪些問題? 資料二: 在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那高聳的圖騰柱是他們的標志物,有的色彩絢麗燦爛,有的質樸自然。不少圖騰柱在接近頂端處還有兩個橫的“小翅膀”。初看,感到新奇;細想,還正是與我們的華表十分相似。不僅外形有相似之處:直立、高聳、雕刻圖騰(華表為龍、云等,印第安圖騰柱為人頭、鳥頭等);作用也同是吉祥物。不同的是我們是石做的,這里是木制的。而與我國民間信奉“石敢當”(雖然矮小得多)之類,在文化心理上也是共同的。中國立石崇拜也許源于夏代,傳說禹生于石,禹子啟又生于石。而后民間立石柱崇拜,發展到寫上“泰山石敢當”已是文字以后的事了。“石敢當”有大有小,然與華表、與印第安人圖騰柱,在對一種聳立的“物崇拜”上,其宗教心理、宗教思維是完全一樣的。 我又想起讀過的林惠祥的《中國民族史》,其中又轉引張超人記東北赫哲人的一段內容:“屋前多有大方柱矗立,頂為人頭形,有目有口,兩面皆有人頭像及動物像……”這不是圖騰助又是什么?赫哲人居黑龍江兩岸,他們與印第安人一樣以熊為吉祥獸。 ——現代記者鐘嬰《印第安人會是我們的遠親嗎?》 資料三: 近年來國內外都有學者提出“瑪雅”即中國華夏古人的一支。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張光直曾提出“中國——瑪雅,是同一祖先所創造的文明”。 公元前21世紀建立夏王朝前已有夏族。商滅夏,夏族開始遷徙。據何光岳《夏源流史》考,夏是一個遷徙極廣的民族。西遷至中亞建大夏國,南遷之泰雅人、賽雅人、達雅克人等到中國臺灣、加里曼丹島……而“瑪雅人東遷中美洲……瑪雅文化在中美洲開出光輝燦爛的花朵,成為大夏人在拉丁美洲的偉大業績的標志”。“瑪雅即木雅、姆夏的轉音,原系黃河流域大夏人的一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瑪雅人有五大家族,其中一個叫‘修’或‘熙’,其相貌與華北人亦與牛河土陶像一樣。”“熙”是夏禹父的名字,“修”是夏禹母的名字,何先生認為“瑪雅中的修、熙家族疑即夏族的一支后裔,不然,不會連總族名支族名都那么巧合。” 瑪雅很可能是公元前17世紀的商滅夏時遷往山東的夏族一支,后北上遼東,再經白令海峽到北美,又不知經歷幾代人到達中美。但始終戀戀不忘是夏族之后因而立國名為“瑪雅(夏)”,不忘祖先而崇大禹之父母熙與修。瑪雅文化達到頂峰是在公元692年前后,自中原遷徙至此,約經歷了近兩千年。 從80年代以來我國報刊的一些文章看,認為包括醫學、歷法、習俗、音樂等方面印第安與中國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區印第安人“我”“你”“他”的發音及瑪雅人“人”“鎮”“銀”等發音與漢語發音相同。美考古學家也宣稱在美西海岸海底發現了3 0xx年前古代中國的石錨……總之,關于中國古人早就到達美洲的說法,差不多已持續200多年了。當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 ──現代記者鐘嬰《印第安人會是我們的遠親嗎?》 圖片1: 《玉石項鏈及風神形象墜飾》 瑪雅人常用玉石和綠色石頭制作飾品來表現自己的美感。 圖片2:《印第安人的玩偶》 案例三 在介紹“瑪雅人的宗教”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介紹若干幅圖片或資料: 資料1: 在印第安人的傳說中,把瑪雅文化的突然消亡,歸結為某種不可言狀的、極其恐怖的劫難。歷史學家猜測,這種劫難也許是天災、瘟疫、戰禍、或者是內訌。且莫漠視印第安人的傳說,20世紀初,一個名叫湯姆遜的美國人,聽到了一個印第安人的有趣傳說。說金字塔旁有一口圣泉井,那是古代瑪雅人祭祀雨神的地方。每年瑪雅人都把一名美麗的純潔的少女推入圣泉奉獻給雨神,同時還把許多金銀財寶投入井中,作為她的嫁妝。湯姆遜相信了這個傳說,并且在圣泉井里挖掘和打撈。當時許多人都嘲笑他的天真。可是,他果然從井里打撈出了當年殉難少女們的尸骨和陪嫁的金銀財寶。后來,湯姆遜又在金字塔的內部發現了傳說中古瑪雅帝國的寶藏。這就使人不得不相信,許多印第安傳說都具有一定的真實性。這種事,也激起了人們對考古發現的新熱情。 ──《世界全史(上)》 圖片3:《祭祀石碑》:石碑表現的是瑪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鮮血乃至心臟、頭顱向神獻祭時作為犧牲者的痛苦表情。 圖片4:霍奇皮伊甕:霍奇皮伊是代表春天、鮮花與歌唱的神,以瑪雅人的輪回觀來講,他又與死亡密切相連。 圖片5:《綠石面具》:面部所飾的淺浮雕橫帶,是臉部涂繪的象征。據說這種面具罩在死者的臉上,可以得到鬼神的照顧。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在以上三種“失落”中,你認為哪一種對瑪雅文明的破壞最為嚴重? 解題關鍵:本題材料中的三個時間段劃分;注意材料引用的傾向性與西班牙侵略有關。 思路引領:本題若處理成開放性問題,會更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訓練與培養。 答案提示:西班牙殖民者對瑪雅文明的破壞最為嚴重。因為史料記載:1.西班牙的第一任主教迭戈·德·蘭達在瑪雅人輝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稱那是“魔鬼干的活兒”,“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銷毀。2.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瑪雅地區后燒毀了許多寫在鹿皮和樹皮上的記載瑪雅社會情況的手抄本,才導致古代瑪雅知識失傳,文明散落。現在只存四本(有殘缺)祭祀禮典,分別藏在德累斯頓、馬德里、巴黎圖書館和紐約私人圖書館。3.也有跡象表明,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源于歐洲的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壞作用,瘧疾和黃熱病造成了瑪雅人口數量和質量的極大倒退,亡族滅種的慘禍,使古文明毀滅殆盡。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瑪雅文明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 解題關鍵:奧爾梅克文化、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殖民地時期。 思路引領:文明的興衰歷程:起源──形成期──全盛期──衰退期。 答案提示:奧爾梅克文化是中美洲文明之母,也是瑪雅文明的源泉。自公元前10世紀—16世紀,經歷了瑪雅文明發展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以及17世紀初起西班牙殖民控制瑪雅文化時期。瑪雅文明的興衰史是一部奴隸制文明的發展演變歷史。農業發達、城邦文明迅速興起、發展,并開始擴張。因城邦征戰,黷武不休,文明漸衰;因西班牙人入侵征服,文明再次失落,并加速衰亡。 2.瑪雅地區的社會組織形式是怎樣的? 解題關鍵:貴族、祭司、平民、奴隸。大邦強國統治。 思路引領:社會結構的組成體現了社會的發展演變模式。 答案提示:瑪雅社會的社會結構分為貴族、祭司、平民和奴隸四個群體。貴族和祭司是統治階級,平民和奴隸是被統治階級。政權性質是奴隸主貴族以家天下、政教合一的方式統治管理。統治特點:大邦統治。形式上,呈現分立性、區域性和暫時性;政治上,有獨立性;文化上,為同一性。 二、學習延伸 說明:本欄目為開放性思維訓練題,目的在于調動學生探究性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歷史學習的興趣與方法,學會用歷史的眼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其中第二問,要結合地理和生物上的所學知識來回答。
第六單元 瑪雅文明的消失 篇2
第4課 瑪雅文明的假說
教案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v瑪雅人是中美洲最早的居民,體質上屬印第安人,膚色上屬黃種人。從地質學上看,幾大洲曾聯成一片大陸從生物遺傳學、地質學的角度理解,印第安人的故鄉可能在亞洲利用現存的典籍、遺物及現代遺傳學、地質學知識加以分析從各地區的 人種、膚色、 板塊結構加 以論證比較瑪雅人與其他地區人種,尤其是與亞洲特別的關系,更深切了解祖先文明瑪雅文明的淵源文明擴散論,瑪雅人祖先創造說和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瑪雅文明并不是外來文明在中美洲的簡單移植或復制,而是有其多元性、多樣性運用瑪雅文明與其他地區文明比較,判斷其淵源情景再現 歷史比較 課堂辯論拯救瑪雅文明,珍愛人類文明的成果古典期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環境因素,氣候變遷,耕地耗竭,階級斗爭,城邦戰爭等缺乏足夠的證據,只能作為假說運用社會學及考古資料加以論證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 組織討論借鑒文明失落的原因,關愛人類今日之生存環境,免蹈覆轍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瑪雅人與瑪雅文明的溯源。 難點 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瑪雅文明在古典時期來歷、淵源與失落的假說。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瑪雅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誕生于熱帶叢林而不是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似乎是從天而降,在最為輝煌之時,又戛然而止。公元8xx年中葉,經歷兩千年的瑪雅文明開始衰落。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這個偉大而神秘的民族,早已集體失蹤,他們異常璀璨的文化也突然中斷,給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現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瑪雅人后代在文化方面已經退化到新石器時代的水平,他們對偉大的祖先創造的文化一無所知。在瑪雅文明高度發展之時,超越了當時人類知識和生產力水平,一座座宏偉壯麗的城市相繼屹立在叢林和平原上,一塊塊雕刻精細的紀念碑相繼樹立在城市中央,金字塔高聳入云,瑪雅人熙熙攘攘,與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和中華文明一起相映生輝,散發出迷人的光芒。他們對宇宙的深刻認識,城市建筑的設計藝術,獨特深奧的瑪雅文字,至今令人驚嘆。但是,這樣一個偉大的文明,在它走向頂峰之時竟突然地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瑪雅人義無返顧地激流勇退呢?面對世界歷史上巨大的歷史之謎,教材從體質類型上和地質學上對瑪雅人的來歷進行大膽的假說。對瑪雅文明的淵源也歸納了三種主要假說:一是文明擴散論說,認為美洲文明源于歐洲或其他大陸文明的傳播;二是瑪雅人祖先創立;三是認為瑪雅人遷徙和定居到中美洲大陸后創造的,表明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對于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教材認為它既是熱點,也是研究中的難點。教材列舉了考古學界對瑪雅文明湮沒的多種假說,其中對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做了主要分析,瑪雅文明從產生到消亡仍是疑竇叢生,尚無定論,只以假設概之,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研究以及考古發掘的興趣。 本課教材通篇以假設為前提,引文以引人入勝的步步設問為先導,客觀的敘述了瑪雅文明研究的各種觀點。假說,就是探究,因此,通篇課文充滿了探索,文字可讀性強,建議教師打破常規,組織學生課前搜集材料,撰寫小論文,課堂采取論辯的形式,消化吸收,深化教材的內涵。 第一目“瑪雅人的來歷” 教材首先肯定瑪雅人是中美洲的最早居民,也是真正的主人。但瑪雅人又來源于何方?是土生土長還是移民?因為歷史文獻沒有任何記載,只能從生物的、社會的(人種膚色)和自然的(地質學)等方面加以分析,并推測其結論是瑪雅人→印第安人→蒙古人種→美洲分支→黃種人→根在亞洲。在地質學上推測其結論是亞洲→白令海峽→美洲阿拉斯加→美洲大陸和島嶼(包括瑪雅地區)。由大膽設想到小心求證,證明瑪雅人是其亞洲移民;黃種人中蒙古人的后裔。 教材用一幅瑪雅人的彩陶論證瑪雅人具有中國人(蒙古人種)的體貌特征,如面孔方正,膚色黃中透紅,黑頭發黑眼睛,單眼皮,鼻梁扁平(區別歐羅巴種高大挺直),使其直觀。 教學建議:可以讓學生搜集各大洲人種特征的直觀圖,比較論證瑪雅人(印第安人)屬于亞洲人、蒙古黃種人的論據。同時根據大陸漂移假說,將世界各大洲比拼成一幅圖,用計算機模擬逐步散開,再勾勒出一條遠古時期瑪雅人沿亞洲到美洲大陸的路線圖。教師同時也應提出下列設問:最早瑪雅人為什么要背井離鄉?是捕獵、逃難、迷途,還是亞洲自然條件生存環境惡化?抑或一種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驅使? 第二目“瑪雅文明的淵源” 教材首先提出目前人們分歧和爭論較大的問題是誰創造了瑪雅文明,究竟是土著還是異域遠方的外族?教材羅列了三種主要觀點,一種是前來美洲的西方人,主要是種族主義者,由于其階級立場的不同,主觀臆測,對印第安文明視而不見,不屑一顧,甚至制造謊言,但又無法面對客觀存在的高度文明,只能以其文明擴散論來解釋,將瑪雅文明追溯到歐洲或其他大陸更高的文明。 問題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并不在少數。教材的“歷史縱橫”中,就敘述了有學者提出“瑪雅──中國文明連續體”的假說,認為兩種文化可能源于同一種祖型文化。如中國學者王大有等人經過長期研究,從不同角度證實了瑪雅文明根在中國,它是中國文明的一個分支。如瑪雅語與漢語的基本詞匯很多是相同的,如“人”“天”“昊”,巴蜀金文與瑪雅象形文字有共同的符號和組合方式,從古蜀文物及文獻關于蜀人與中原,與美洲的關系記載來看,這種聯系絕不是巧合,黃帝及其子孫與蜀人聯姻,少昊曾在蜀生活,又一起去美洲;古老的文字在蜀和中美洲同時保存下來是完全可能的。瑪雅人的十二生肖為虎、兔、龍、猴、狗、豬及六種與我國不同的生肖。這一點說明瑪雅人遷出中國時十二生肖未定型或未統一,也可能是瑪雅人對十二生肖作了改動,就像伊朗人用鱷代替龍、用豹代替豬一樣。 人祭。瑪雅人用活人的心祭太陽神。如《禮記·明堂位》說:“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甲骨文記載的人祭成千上萬!周代有了俑代替人殉,才結束了活人殉葬的歷史。但《后漢書》記載巴人的廩君為虎圖騰,讓虎喝人血。直到20世紀60年代,佤族“獵人頭”的習俗才漸漸被取消。 尚玉器。中國與美洲對玉器的喜愛已經超過了日常生活的范圍,而是與社會發展階段密切聯系在一起了。商代人對玉的崇尚和利用,達到了自興隆洼文化(約8 0xx年前)以來中國玉器文化的頂峰。看瑪雅文物,玉器非常精美、豐富,除了中國,還有什么地方有這么輝煌的玉器文化? 教材又列舉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這些遺跡歸屬于瑪雅人的祖先,完全是土著居民的創造,明確接受了它們是在當地和美洲起源的觀點,并指出這種看法有許多人接受。 第三種觀點實際上是上述兩種觀點的綜合。認為上述兩種觀點并不矛盾,但也不是瑪雅文明是外來文明在中美洲的簡單移植或復制,尤其舉例,美國大陸有玉米文明,而其他文明地區則有水稻文明和小麥文明,并由此結論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多樣性,以及人類是按照大致相同的規律發展進化的。 教學建議。瑪雅文明的淵源,至今尚無定論,今后若干年恐怕也很難有結論,故不妨組織學生搜集材料,尋找論據,寫成歷史小論文,或組織辯論會,可能會更有助于學生探究性學習。 第三目“古典期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指出它是瑪雅研究中的熱點與難點。所謂“熱點”,因為隨著考古挖掘的越來越深入,瑪雅文化吸引眾多研究者、愛好者。惟其難點,因為眾多研究者拿不出足夠的證據,使其觀點趨于一致,只能作為假說。教材列舉了目前考古學界對瑪雅文明湮沒提出的許多假說。事實上,有關假說還遠不止這些,如最近有學者提出,在遙遠的古代,美洲熱帶叢林中可能來過一批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智能生命,他們走出飛船,教給了尚在原始時代的瑪雅人各種先進知識,然后又飄然而去。他們被瑪雅人奉為天神。瑪雅文化中那些令人難以理解的高深知識,就是出于外星人的傳授。外星人離去時,曾向瑪雅人許諾重返地球,但在瑪雅人的祭司預言天神返回的日子里,這些外星人并未重新返回。于是,這導致了瑪雅人對其宗教和祭司統治的信心喪失,進而引起了整個民族心理的崩潰,終于使人們一個個離開故鄉,各自走散,瑪雅文化就這樣消失了。教材將其歸納成自然和社會兩種因素進行了分析。 美國學者布朗和維徹認為,瑪雅文明的覆滅可能正是社會高度發展所帶來的不穩定造成的惡果。在長達千年的時間里,瑪雅社會也許經受了戰亂、饑荒等種種災難的打擊,直至最后不堪重負徹底崩潰。布朗認為,促使瑪雅文明瓦解的導火索不一定是某些重大事件,對于一個處于極度不穩定狀態的社會體系來說,即使是很小的干擾,對它來說也可能是致命的。就像一個無足輕重的小雪團可以造成大規模的雪崩一樣,某些相對平凡的事件,比如一場普通的戰爭、一次不合時宜的政變或經濟衰退等都有可能成為曾經輝煌燦爛的瑪雅文明的終結者。如果瑪雅社會長期處于動蕩不安的環境中,也不排除其最終的消亡是由一系列不幸事件,比如戰亂加上收成欠佳共同作用的結果。 最近考古工作者發現,后期瑪雅社會已經產生了集約化程度很高的農業系統。這種系統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對土地的治理上:在坡地,清理叢林以后,土地被壘成了臺地以防止水土流失;而在低濕地區采取了網格狀的排水溝,不僅可排除洪水,而且利用溝中的淤泥來壘高地表。當時瑪雅人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和大豆,也有棉花、可可之類。但是,熱帶雨林地區土壤的侵蝕非常嚴重,今天看來這些土地的3/4屬于侵蝕高敏感地區,在這種地區,一旦森林植被破壞,土壤也就隨之流失。而農業用地,木材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與之相關的是河流中泥沙的含量增高,造成低地和溝渠的淤塞,地下水位的抬升。另外,瑪雅社會不飼養家畜,因而對土壤中的有機肥的補給不足,環境及資源的惡化直接導致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威脅著瑪雅文明的生存。公元8xx年,食品的生產開始下降,墓葬發掘顯示出嬰兒和婦女因營養不足而大量死亡。隨之而來的是統治者和軍隊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并頻繁發動城市之間的戰爭。在隨后的幾十年內,高死亡率導致人口銳減,城市逐漸變成了廢墟,整個叢林只剩下少數的幸存者,歷史上又一個高度的文明消失了。 教學建議:本目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最易調動學生探究思維所在。建議教師課前分若干個小組,分別搜集資料,網上下載信息,注意最新研究動態,并組織課堂交流,既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又激發學生歷史學習探究性。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瑪雅人的來歷”一目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理解瑪雅人是中美洲的真正的主人和最早的定居者,建議教師首先描述瑪雅文明的輝煌燦爛的成就(可以用光盤),隨即提出瑪雅人究竟從何而來?他們分布的地區有哪些?瑪雅人與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究竟來自何方? (用光盤放映世界主要膚色主要人種)從生物學、從遺傳學、從體質類型上分析瑪雅人的分屬,讓學生通過比較鑒別后,初步推測印第安人(瑪雅人)的故鄉有可能在亞洲。 分析地質學上假說時,借助于大陸漂移假說,用計算機演示世界各大洲本是連成一體,由于地殼運動逐步分離,再用計算機模擬亞洲古老的居民,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到達亞洲東北角,沿白令海峽到達阿拉斯加,又呈扇形逐漸南下,逐步向美洲大陸和周圍島嶼遷徙,從而定居。教師要有豐富的想象,因為本目教材就是假說,在電腦設計時,對荒蕪雜亂的美洲大陸原有的動植物進行描述,人們進入原始大陸也可進行“假想”。 關于“瑪雅文明的淵源”一目的教學,讓學生復習前面所學內容,指出瑪雅文明包括哪些內容?有何特點?用光盤展示世界地圖上人類發展史上的四大文明區:東地中海文明區,南亞次大陸文明區,東亞文明區和中南美洲印第安文明區,以及它們所顯示的最主要的成就和特點。然后指出,美洲瑪雅文明究竟是土生的還是外來的,抑或是兼而有之?此時讓三位學生各自歸納三種觀點,組織小組展開辯論。 對一些歷史概念如文明擴散論,大三角,斯蒂勞斯,腓尼基人,迦太基人作簡要的解釋。 在分析文明擴散論時,建議教師特別要展示瑪雅文化與中國文化關系的假說如: 太極八卦文化。所有印第安歷圖,中間必有太極形。瑪雅、密斯特克、阿斯特克歷圖均為八卦格局。到歐洲殖民者入侵為止,一直在應用。反觀中國的八卦歷圖(河圖洛書),才知其深刻內涵。 又比如,時間、空間、顏色、五行一體的觀念。從瑪雅人、阿斯特克人的類似體系可以看出,八節、八方相配,五色、五行、五主相配,是有悠久歷史的,是中國文明的重要內容,《五帝德》固然有后人附會的地方,但其依據是遠古時代的實踐。太昊木德與扶桑(建木)有關,炎帝火德與尚火有關,黃帝土德與土星有關。 再比如,中國和美洲都有巨鱉之類托載大地的說法。歐洲人舍本逐末的“龜島──大西洲”之說雖然可能與大陸沉入大洋的事實巧合,但不知道龜島本是中國人的古老觀念,在黃帝后裔易洛魁人中有詳細的傳說,等等。 關于“古典期瑪雅文明失落的原因”一目的教學。教材用文明史上“千古奇案”“人類歷史上最為徹底全面的”文化失落,可見瑪雅文明的失落是空前絕后,令人振聾發聵的,意在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建議教師借此引出話題進行設問:瑪雅文化為什么會崩潰?到目前為止能列出哪些原因?瑪雅文化又是如何崩潰的?對我們今天文明社會有何借鑒意義? 針對教材列舉了瑪雅文明在9—10世紀突然泯滅的具體表現,建議教師從網上下載資料或將教材上列舉的史實刻成光盤放映,以達到渲染恐慌、災難、驚疑的效果,增強學生的探究性。教師設問:瑪雅文明為什么盛極而衰?教材列舉了考古學界提出的哪些假說?同學們在搜集的各種資料中還能提出什么假設?建議請一些事先有準備的同學展示相關瑪雅文明湮滅之謎的圖片、資料、光碟。同時分小組討論,派小組代表發表觀點,教師結合教材,參照學生提供的資料,可將瑪雅文明失落歸納為兩大要素,即自然的和社會的兩種因素。自然因素又包括環境變遷、土地耕種、干旱氣候等。而社會因素,教材又從階級斗爭、城邦之間毀滅性戰爭、武裝起義打擊等等加以概述,但需指出的是,以上都缺少足夠的證據,只能作為“假說”,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性,鼓勵學生將來有機會加強對象形文字的釋讀、考古發掘和歷史資料的研究,也許終將解開疑團。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介紹瑪雅人的來歷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片介紹4幅圖片。 圖片1:瑪雅人彩陶 面孔方正,膚色黃中透紅,黑頭發黑眼睛單眼皮,鼻梁扁平,嘴唇較厚,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種及中國人的體貌的特征。 圖片2:歐羅巴人種(白色人種) 皮膚顏色淺淡,頭發柔軟呈波浪直發狀,顏色呈金黃色、亞麻色、灰黑色,嘴唇薄,鼻梁高,鼻尖突出,有的呈鷹鉤狀,眼睛顏色較淡,多為藍色、灰黑色,體型高大,體毛胡須發達。 圖片3:赤道人種(黑色人種) 皮膚呈黑色或深棕色,頭發為黑發卷發,鼻梁寬扁,嘴唇厚而突出,體毛發達,程度為中等。 圖片4:蒙古人種(黃種人) 蒙古人種皮膚呈黃色或黃白色、黃黑色,面部扁平,顴骨較高,鼻梁高度與寬度及嘴唇厚度呈中等,胡須體毛不發達,頭發為黑色直發,眼睛顏色較深。 案例二 在介紹瑪雅人可能從遠古的亞洲長途跋涉到達美洲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幻燈片介紹3幅圖片 圖片1:大陸漂移假說——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圖 19xx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指出,大約在兩億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以后,原來的大陸分裂成幾塊,慢慢的漂移分離,才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狀況。 圖片2:板塊構造學──六大板塊示意圖 20世紀60年代,人們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認為,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形成。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成六大板塊。地質現象說明,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是連成一體的。北部的白令海峽較淺,冰川時期作為陸橋相通。研究兩岸的動物、植物種類相似,地質、地層結構也相同。 動畫片3:印第安人(瑪雅人)進入美洲大陸 教師設計印第安人(瑪雅人)沿著亞洲的東北角→穿越白令海峽→到達阿拉斯加→向美洲大陸和島嶼(包括瑪雅地區)向縱橫發展。 案例三 在學習“失落的瑪雅文明”一目時 1.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數千年前,瑪雅人有著輝煌燦爛的文明,無與倫比的數學造詣,獨特的謎一樣的文字,尤其是天文歷法成就,他們把一年分為18個月,測算的地球年為365.2420天,現代人測算為365.242 2天,僅誤差0.000 2天。他們有精美絕倫的雕刻、繪畫和青銅藝術,他們的象形文字用800個符號和圖形組成,詞匯量多達三萬個,這使任何人不能不深深地產生這樣的思考:古代瑪雅人如何得到那么高深的知識卻又如何銷聲匿跡? 2.教師從網上下載資料或將教材上列舉的史實刻成光盤放映,以達到渲染災難、恐慌等效果,然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瑪雅文明為什么會消失?消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起主導性的因素又是什么?今天的人類如何面對文明的淪喪?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關于古代中國人到達過美洲,還有其他傳說與猜測,你了解哪些? 解題關鍵:研讀《山海經》等上古文獻和古代神話傳說。 思路引領:比較中瑪文化的異同。 答案提示: 瑪雅人在5 000多年前就已從中國遷出,瑪雅文明與中國文明各自經過了長期的發展,瑪雅人的天文學、數學成就達到了極高水平,超過了中國。但是兩者的相同點遠遠多于不同點。例如: 1.太陽扶桑崇拜。太陽崇拜是各地古老民族都有過的現象。但《山海經》說的扶桑、三足烏與太陽崇拜相結合卻僅見于中國文明和源于中國文明的一些文明。瑪雅有人形扶桑,與甲骨文、金文男、女合體相同。 2.龍蛇崇拜。《山海經》反映出中國人對龍蛇的崇拜,也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存在。這與歐洲、近東的觀念差異很大。龍本為鱷,但早已變為虛幻的龍。 3.丘墟壇臺文化。中國雖沒有瑪雅人的金字塔那樣的上古建筑保存,但在文獻中、古文字中則充分證明我國遠古時代有類似建筑。《山海經》記載的“共工之臺”“軒轅之臺”“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楚辭·天問》說的“簡狄在臺,嚳何宜”,其中的臺都是四方的建筑。“共工之臺”隅有一蛇,與瑪雅金字塔上繪蛇形象一致。簡狄居九層瑤臺,是階梯式金字塔之類的建筑。這種建筑或繁或簡,在中國自遠古時代起極為普遍。京、高、郭等漢字顯示的正是這類建筑式樣。 4.瑪雅人的最高神——羽蛇神既是鳳,又是風神,又是金星(啟明星)……與少昊金天氏相同。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少昊摯為鳳鳥圖騰。古鳳、風通。金星又名太白,“大司馬位謹候此”(《史記·天官書》),因為金天氏曾為“司馬”(《逸周書·嘗麥解》)。羽蛇神與金星的關系不僅在中國史書上有明確記載,而且在民間傳說中保留著這一史實。稱金星為太白金星,太白金星為玉皇大帝的大臣。在中國本土,少昊是諸侯,但在美洲,被尊為最高神,揭示了中國的少昊把高度文明傳給美洲的事實。《山海經》“少昊之國”的記載非常精確。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瑪雅人來自哪里? 解題關鍵:體質類型上,瑪雅人的人種、膚色。 思路引領:地質學上,大陸漂移假說。 答案提示:瑪雅人是印第安人的一部分,印第安人的祖先居住在亞洲東部。從生物遺傳學上看,屬黃種人;從體質類型上看,印第安人包括瑪雅人屬于蒙古人種的一部分。故瑪雅人的故鄉可能在亞洲。大陸漂移的學說可以證明,他們的祖先可能穿過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進入美洲大陸。 2.古典期的瑪雅文明突然失落的原因是什么? 解題關鍵:從考古學的角度提出各種假說。 思路引領:結合世界歷史上各國各地區文明失落湮滅的原因加以推測。 答案提示:至今仍撲朔迷離,眾說紛紜,考古學界提出許多假說,主要兩大因素即分為自然因素如氣候變遷、連續干旱、人口爆炸、耕地耗竭、口糧不足、瘟疫爆發等,社會因素如外族入侵、階級斗爭、城邦之間戰爭、農民起義等等。 二、學習延伸 1.如何認識瑪雅文明的淵源? 解題關鍵:能否客觀公正地評價瑪雅文明。 思路引領:比較瑪雅文明與其他地區文明的異同。 答案提示:瑪雅文明在美洲是水平最高的,在許多方面都獨步于世。就其淵源有三種觀點:一是文明擴散論,美洲文明可以追溯到歐洲或其他大陸上存在的更早期的文明;二是完完全全由土著居民創造的;三是遷移到瑪雅地區才創造了文明。由此可見:文明起源是多元性的,文化發展是多樣性的,而人類發展也是按照大致相同的規律發展進化的。 2.結合《山海經》和殷人東渡,你如何評價中國人到過美洲的觀點? 解題關鍵:讀懂《山海經》,熟知中國與瑪雅人的古代傳說。 思路引領:比較古代中國與瑪雅人文明中的相同點。 答案提示:研究《山海經》和古代神話傳說,發現中國人到過美洲說有很多值得可信的地方。教材中美國學者墨茨博士就認為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到達了美洲。而中美洲印第安人包括瑪雅人對于少昊、羲和、常羲的記憶與《山海經》相同。《呂氏春秋·勿躬》說“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尚儀即常羲。這二人,一為日母,一為月母。美洲許多印第安民族的文化都說來自一個相似的最高神,即瑪雅人的羽蛇神,也就是少昊。他是大多數印第安民族公認的始祖。這與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也知道炎帝之前還有始祖一樣。印第安人也有伏羲女媧圖,瑪雅文化有太昊文化(在中國失傳)。羲和蝶蛾圖騰,有瑪雅文物和出土的奧爾梅克文物為證。常羲之名也見于古埃及《冥書》,古埃及的拉伸與少昊的等同,揭示了古代埃及與遠古時代中國的聯系。《山海經》《淮南子》記載豎亥、大章步測大地東西極距離與南北極距離,看似荒誕,可是若沒有這類實踐,怎么會有《山海經》的記載與《天下圖》的標注呢? 瑪雅國家形態與商周政治格局。美洲的古代社會與中國同為馬克思說的亞細亞所有制方式。瑪雅有繁瑣的儀式;通過宗教儀式把握和決定政治行為;文字只用于宗教、政治和歷法;親屬制度、氏族制度也與國家是同一類型。在政治上相互對抗的城邦,其實屬于同一個社會,并分享了一種文明,而又各自形成特色。這是個紛爭不斷的社會,它的歷史充滿兼并……(上海書店出版社《瑪雅古城》)這簡直就是中國的東周社會的寫照。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國家形態,瑪雅文明與古代中國文明(炎黃時代到戰國時代)的相同點遠遠多于不同點。至于體征的相似,古史傳說與神祇的相近,瑪雅文明各階段的漢字、錢幣、佛像、服飾等明顯的中國文物,就不用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