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通用2篇)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篇1
第九單元 戊戌變法
課標要求: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簡述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
簡述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特點。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的產生;康梁的維新思想及維新思想的傳播;百日維新及變法法令;戊戌變法的意義、失敗原因、教訓。
通過對康梁變法理論和維新運動的分析,認識到資產階級維新派是由封建士大夫轉化來的知識分子,他們既具有進步性又具有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從而學會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價的方法。
學習百日維新及其歷史意義、教訓,形成綜合分析問題和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問題分析、比較、探究。
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對康、梁維新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以康、梁為代表的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努力向先進的西方學習,要求維新變法。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已任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對維新變法從思潮發展為政治運動繼而成為社會改良實踐的教學,使學生意識到:這一演變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華民族危機嚴重的必然產物。反映了歷史進步的趨勢。
通過戊戌政變過程的教學,以維新志士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為榜樣,培養學生愛國救國的意識和優秀品德。
學法指導方面:
通過分析認識康、梁維新思想的產生發展,是中國迫害代歷史演變的必然結果。訓練學生運用歷史思維看待歷史現象的方法。
通過閱讀歷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維新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通過閱讀、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掌握運用歷史材料的方法。
教學重點:戊戌變法的背景;康、梁的維新思想;變法內容。
教學難點: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戊戌變法的評價及對資產階級軟弱性的表現的認識。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日落紫禁城”的文字片斷,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1.為什么說“那是一個風云激蕩的世紀”?
2.“世紀末的那個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3.“幾個讀書人” 代表了哪些階層的利益?他們的主要主張有哪些?為什么他們提出要“變”?
4. “一個蒼老的聲音”指的是哪些人的聲音?他們為什么對“改”表現出了“猶豫” ?
5.一個“殺”字能說明哪些問題?
甲午戰爭是一場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戰爭。1894年甲午戰爭前,許多中國人自視甚高,沒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他們或多或少地保留著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日本的心理優勢,認為日本是不自量力,如果與中國交鋒,必敗無疑。然而一向被認為是東亞文明主導者的中國,竟然被經過明治維新開始強大起來的島國日本打敗,這一事實使中國人在備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時,開始進行反思。如何在危機中自救?怎樣才能在強敵如林的世界中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
一、 戊戌變法的背景
1.時代背景——甲午戰敗,瓜分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甲午戰敗給中國帶來空前辱國的《馬關條約》。
p124“學思之窗”,為什么說《馬關條約》加深了中華民族的危機?
(1)列強侵華方式發生變化
資本輸出的方式有哪些?
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產生了什么危害?
借款: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擴張了在華的政治勢力。
設廠:直接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修路和開礦:控制鐵路沿線的土地和資源;直接掠奪中國資源。
開銀行:成為列強資本輸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金融。
總之,列強通過資本輸出加強了對中國經濟、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機加深。
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喚起以愛國救亡為目的維新變法運動興起。
(2)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租借地是帝國主義國家通過不平等條約,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國強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時期內使用和管理的地區,租借國在租借地不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諸方面管理權,并且還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機構和軍事基地,成為對出租國進一步擴大侵略的軍事據點。租借期長短不一,最長不得超過1xx年,期滿歸還。
勢力范圍是指列強憑借其軍事、政治、經濟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全部或部分領土,作為他們自己的“勢力范圍”,宣稱它享有獨占的權利,不許其它國家染指。
(3)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對任何條約、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政府現行稅率征收關稅;
各國在各自“勢力范圍”內,對他國船只、貨物運費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國的費用。
實質:分享其它列強在華的侵略權益。
對中國的影響:使美國在華勢力大增,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清政府統治危機加劇
(1)危機出現的原因:
①政治: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經濟: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嚴重:清政府要償還外債本息;
③各地的自然災害嚴重,增加經費興修水利和賑災。
(2)措施
(3)結果
在腐朽的封建制度里,在帝國主義紛紛侵略的間隙里,中國內部新的生產因素暗自生長著……
3.經濟基礎——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1)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戰爭前后民辦企業比較表
時間 企業數 資金額(萬元)
1863—1894 119 680
1895—1898 74 1432
材料二 1895——1898年間,國內新創建的商辦廠礦企業資本在萬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屬于輕工業。
甲午戰后,民族工業發展狀況?
商辦廠礦數量增加;投資總額迅速增長;輕工業發展最為顯著。
(2)民族工業發展特點及原因
材料一:1895年,華商在上海創辦了六家絲廠,資本總額120萬元,而同一時期,法國商人在上海開辦的寶昌絲廠一家,就有資本110萬元,接近上海六家華商絲廠的總和。
材料二: 發昌機器廠制造小火輪船時雖然“俱用華人”,但是自身的技術力量還很薄弱,“發動機系英國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業的排擠,發昌機器廠日趨衰落。后來,它被英商在上海開辦的耶松船廠吞并。
民族工業發展有何特點?
資金少、規模小、數量少、技術力量薄弱。
材料一 洋商見我工商競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計阻抑,勒價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繅絲、紡織各廠,無不虧折,有歇業者,有抵押與洋商者。
材料二:天津武舉李福明……開設一家機器面粉廠,……北京的官府見機器面粉廠生意興隆,便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壓迫,到官府去講理。結果,官府……革去他的武舉,“交邢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機器面粉廠被迫停業。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為什么會有這些特點?
受到外來資本主義勢力的排擠、受到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因此發展艱難。
既然如此,為什么在此時還會有初步的發展?
(3)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
a.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自然經濟進一步破壞,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
甲午戰爭以后,掠奪性的投資成為帝國主義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時商品侵略仍然在繼續擴大,加劇了中國社會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在客觀上也使中國城鄉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某些條件和可能;
b.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了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甲午戰敗,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加之巨額賠款,為擴大財源,解決財政困難,迫使清政府減輕和放松了對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限制。
19世紀末,中國出現興辦民族工業的浪潮。
民族工業初步發展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4.階級基礎——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
隨著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也有所壯大,這是維新運動的階級基礎,他們強烈要求改革現狀,作為一個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形成了具有一定群眾性的,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
5.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思想的形成
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國近代社會急劇變革的時期,維新思想從產生到發展,形成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改革運動,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
(1) 理論基礎——早期維新思想
①時間:19世紀70年代后,它是伴隨著中國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而產生。
②思想來源:
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的傳入(法國啟蒙思想,伏爾泰的開明君主制),是早期維新思想的思想來源。
洋務運動的興起,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大一些知識分子中間產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③代表:王韜、鄭觀應。
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人物較多,時間跨度也較長,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馮桂芬、王韜、鄭觀應等,他們代表著正在轉化中的資產階級的新型知識分子。由于他們與洋務派關系密切,有些人曾是洋務運動的參與者。但他們與洋務派不同,認為單純科學技術不能使國家富強,主張維新變革,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反映了新興民族資產階級的要求,代表著一種輿論和思潮的萌發
④主張(思想的特征):
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振興工商業的經濟思想);與外國進行商戰(以“商戰”反對侵略的愛國思想)
文化上主張興辦新式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提倡西學的文化教育思想;)
政治上主張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思想)
⑤意義
雖然他們的思想只是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一些改革主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也沒有付諸實踐,但他們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康、梁的維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
⑥局限性:那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剛起步,民族資產階級還未形成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因此早期維新派只是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也沒有付諸行動。
材料一: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于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國,育才于學堂,論政于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后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洋槍、火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趨步,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以足持哉?
材料三:中華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國強兵,為天下之望國也,則亦已耳。茍欲安內攘外,君國子民,持公法以求升平之局,其必自設立議院始矣。 ——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
(1)李鴻章與鄭觀應探索中國富強之路問題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都主張學習西方
不同:李鴻章只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不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鄭觀應主張既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又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
(2)鄭觀應對洋務運動提出了怎樣的批評?
他批評洋務運動不改變封建制度制度只學西方先進科技。
(3)鄭觀應認為中國需要借助什么途徑實現富強?
培養人才,改革政治制度,設立議院。
隨著外國侵略的加劇,中華民族危機加深,維新思想也在發展。并同救亡圖存結合起來,形成了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變法思想。具體內容是什么呢?
課堂小結: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篇2
第9單元第一課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學案
學習目標
識記: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大借款、爭奪修筑鐵路開采礦山的權利、開工廠、銀行;強租港口、劃分“勢力范圍”、“門戶開放政策”;清政府統治危機出現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結果;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表現、影響;發展舉步艱難的原因。
理解:了解西方列強侵略方式的變化及影響;經濟、政治危機之間的關系;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與戊戌變法出現之間的關系。
運用:比較分析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與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戊戌變法運動出現之間的關系。
學習重點:甲午戰爭后西方列強對華侵略方式的變化及危害;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舉步維艱的原因。
學習難點:戊戌變法產生的社會背景。
學前思考:
圖一:簽訂《馬關條約》的場景 圖二
圖二是清末一位愛國人士所畫,圖中熊代表俄國;虎代表英國;蛤蟆代表法國;腸代表德國;鷹代表美國;太陽代表日本。這幅圖形象地揭露出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嚴重局勢。
請回答:
《馬關條約》內容是什么?為什么說《馬關條約》加深了中華民族的危機?
自主學習:
一、《馬關條約》的簽訂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1、《馬關條約》的影響:
2、資本輸出:
3、瓜分狂潮
思考:1、《馬關條約》反映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方式的新變化:
2、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產生了什么危害?
3、列強掀起瓜分狂潮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二、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1、政治危機:
2、財政危機:
3、清政府的政策:
4、后果: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1、原因:
2、表現、特點:
3、面臨的困難:
4、影響:
知識參考:
借款: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擴張了在華的政治勢力。
設廠:直接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修路和開礦:控制鐵路沿線的土地和資源;直接掠奪中國資源。
開銀行:成為列強資本輸出的主要工具,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金融。
總之:列強通過資本輸出加強了對中國經濟、政治的控制,使民族危機加深。
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受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危機。
激起了中國各階層人民的反抗。
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些愛國人士把發展工業當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發出“實業救國”的呼聲。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后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制。
1、日本幕府統治危機主要表現在:①階級矛盾激化②新興階級的出現③中下級武士的不滿④外來民族的侵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2、明治維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幕府的腐朽統治 b、民族危機不斷加重 c、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和發展 d、中下級武士的要求
3、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推行的措施主要有:①實行封建等級制度②實行閉關鎖國③鼓勵派遣留學生④支持尊攘運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明治維新后,日本社會發生的新變化主要有:①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②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統治秩序基本確立③由半殖民地狀態走向了殖民擴張的道路④封建等級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根據1889年日本憲法
a.議會是唯一的立法機關 b.內閣只對天皇負責
c.樞密院成為咨詢機關而非決策機關 d.實行君主立憲,天皇解散議會是違法行為
6、明治維新后,日本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最先侵略的國家或地區是
a.中國臺灣 b.朝鮮 c.菲律賓 d.琉球群島
7、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實質上有極大差異。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前者君主權力至高無上,后者君主權力受憲法 制約 b.前者天皇凌駕于議會之上,后者議會權力超過 國王
c.前者是封建政治體制,后者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d.前者內閣大臣對天皇負責,后者內閣大臣對議會負責
8、下列關于明治維新時期政府提倡“文明開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在政府開放的政策下,進步知識分子掀起傳播啟蒙思想的熱潮 b.在這一時期,新聞出版事業獲得很大發展
c.日本徹底拋棄傳統文化,全盤西化 d.這一時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
9、“大凡國之強弱,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勵人民之工業”。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日本政府決定
a、廢藩置縣,取消武士特權 b、推行“文明開化”政策c、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 d、大力發展近代工商業
10、明治維新中推行的“文明開化”政策的核心是
a、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實現形式上平等
c、政府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 d、提倡武士道精神,力爭實現民族振興
11、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中,對社會的持續發展和進步最為關鍵的是
a、廢藩置縣 b、發展近代教育 c、實行征兵制 d、廢除土地買賣法令
12、明治維新為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創造條件的主要措施是
a取消幕府的封建領地 b收回各藩領地和人民的統治權 c“廢藩置縣” d將大名遷居京都
13、倒幕運動中,下級武士之所以能成為領導力量,主要是因為
a、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 b、下級武士已經成為資產階級
c、封建專制統治異常穩定 d、日本有尚武傳統,武士有號召力
28、日本幕府統治被推翻的標志事件是
a.黑船事件 b.大鹽平八郎起義 c.“大政奉還”事件 d.“戊辰戰爭”
14、德川家族對日本的統治是通過
a.幕府的形式 b.控制天皇 c.控制大名 d.通過外國勢力
二、非選擇題
15、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給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夠的權力,亦不使他們失掉卑嚴,也不給他們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勢力而又豪富的人們,我也設法不讓他們受到損害。我手執一個有力的盾牌,站在兩個階級的面前,不許他們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優勢。” ——梭倫
材料二 “大凡國家之強弱,系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勵人民之工業。所以,歸根結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誘導獎勵之力。”——大久保利通
請回答:⑴材料一體現了梭倫的什么改革思想?(2分)有哪些政策體現這一思想?(4分)
(2)材料三中體現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2分)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治維新采取了哪些獎勵措施?(3分)
(3)從梭倫、大久保利通的身上體現了怎樣的精神?(2分)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茲為改正地稅,原有之田地貢納辦法,一律作廢;并規定于地契調查完畢后,按土地價格取其百分之三,作為地稅。 ——明治政府1873年頒布的條例
材料二 大凡國之強弱,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勵人民之工業。 ——明治元勛大久保利通
請回答:
(1) 材料一對“原有之田地貢納辦法”的改選意味著什么?“地契調查”依照什么情況?意味著什么?
(2) 材料二認為國家富強的途徑是什么?
(3) 上述兩個材料說明日本經濟將發生怎樣的轉變?
34、風俗習慣的演進和變化,往往反映了社會的演變和發展。在古今社會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會風俗的變革。根據相關知識和有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樣著手進行風俗改革的?你如何評價這一改革?(6分)
(2)日本的明治維新,又是如何進行社會風俗變革的?如何評價其變革?(10分)
第九章《戊戌變法》第二節《維新運動的興起》
學習目標
1、 識記:早期維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即主張;康有為維新派思想的基本內容;公車上書的概況及影響;維新派宣傳維新思想的活動及影響
2、理解: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現在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史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重點:康有為及其變法思想;公車上書和強學會
難點:康有為變法思想的特點
學習方法:學習本課內容時,要注意結合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來分析維新思想的特點。
學習過程
復習反饋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國的近代企業
時間 類別 廠礦數 資本額(千元) 占總資本額的百分比
甲午戰爭前 商辦 53 4707 22.4%
官督商辦、官辦 19 16208 77.6%
甲午戰爭后 商半 63 12465 70%
官督商辦、官辦 18 5345 30%
材料二 據統計,19世紀末,華商在上海創辦了六家絲廠,資本總額120萬元,而同一時期,法國商人在上海開辦的寶昌絲廠一家就有資本110萬元,接近上海六家華商絲廠資本的總和。
材料三 19世紀90年代初,天津武舉李福明辦有一家機器面粉廠,因不滿官府衙門的勒索到官府講理,結果被以“私設磨坊”“哄鬧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機器面粉廠被迫關閉。
請回答:
⑴材料一不同時期中國近代企業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說明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么?產生了什么影響?
⑶從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導入新課
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對維新變法產生了什么作用?除此之外維新變法運動的背景還有哪些?
知識點
一、維新變法的思想基礎
1、早期改良思潮
⑴產生時間:
⑵原因:①近代民族工業出現的影響
②林則徐、龔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的影響。
⑶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
⑷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主張:①兼采西學,變法自強,改變中國被侵略的地位。
②經濟上:振興____,發展____,通過___同外國資本主義競爭
③政治上:學習西方先進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⑹影響:①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早期維新派紛紛著書立說,形成了一股________,成為____的先聲。
2、康有為的變法思想
⑴康有為萌發變法思想的時間:______
⑵第一次上書皇帝(時間、內容、影響):
⑶變法理論:康有為從_______中,為變法尋找理論依據。提出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要經過__________________三個發展階段的理論,宣傳變法,在學生____的協助下,寫成____、_____兩部變法理論著作著作。
思考:康有為維新思想有什么特點?
閱讀p153歷史縱橫,康有為打著孔子的旗號宣傳變法說明了什么問題?
二、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維新變法由思潮發展為政治運動)
⑴背景:《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群情激憤
⑵領導人:________
⑶主張:___________
⑷影響:使維新思潮發展成為______
2、發展
⑴表現 ①創辦報刊、學堂 a、為了爭取更多支持,康有為和一些維新志士在_________等地創辦_____等報刊,宣傳變法。
b、___年__月,《時務報》在上海創刊,由___擔任主筆。他發表了《 》《 》等文章,明確提出中國要變法圖強,必須學習______________,呼吁______________。同時主張改革__制度,培養有用人才,大力發展近代工業。從而大大推動了變法維新思想的廣泛傳播。
c、在湖南,譚嗣同的活動及影響:
d、在天津,嚴復的活動:
②成立維新團體:a、___年_月維新派政治團體_____在北京成立。它的宗旨是________,得到了_______等中央和地方要員的支持,____是發起人之一,該團體還得到了西方________的關注。
b、不久強學會還在___成立,南北呼應,使東南地區的維新運動迅速開展起來。
____年,北京強學會和《中外紀聞》被查封,上海強學會也解散。
⑵影響:①維新派倡導立學會,辦報紙,興學堂的活動起到了____、____和____的重要作用。
②維新派的活動表明資產階級維新派此時已經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知識遷移:
1、思考:19世紀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及其特點?
2、19世紀末,維新變法從一種思潮得以發展為一場政治運動,關鍵是
a、維新派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b、維新派把維新變法與救亡圖存結合起來
c、維新派擁有廣泛的階級基礎
d、爭取到光緒帝的支持
3、從根本上看,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決定了中國的戊戌變法運動
a、能夠徹底變革中國的政治制度 b、能夠徹底動搖中國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務 d、必將遭到頑固勢力的強烈反對
4、早期維新思想同鴉片戰爭后萌發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
a、學習外國的科學技術 b、學習外國的軍事技術
c、學習外國的政治制度 d、借鑒外國經驗,探索救國之路
5、19世紀末,湖南成為京、津、滬以外維新運動最活躍的地區,當時湖南的新事物主要有
a、萬木草堂、《萬國公報》、強學會 b、時務學堂、《時務報》、《湘報》
c、大同學堂、譯書公會 、《國聞報》 d、時務學堂、《湘報》、《仁學》
6、與早期維新派相比,康梁維新派的特點在于
a、主張實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對洋務運動有所批判
c、出版書刊,宣傳維新思想 d、開展了有一定群眾基礎的變法運動
7、1895年,強學會成立,得到了張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員的支持,這表明
a、強學會也代表地主階級利益 b、張之洞等人與頑固派徹底決裂
c、維新運動得到各省督撫的廣泛支持 d、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不斷擴大
8、下列表述與嚴復無關的是
a、發表《原強》等政論文章 b、參與創辦時務學堂
c、在天津創辦《國聞報》 d、介紹進化論名著《天演論》
第九單元第三課《百日維新》學案
學習目標:
識記:光緒帝變法的內容。
理解:分析維新運動發展的原因和政治實踐。
運用:結合維新變法的內容評價光緒帝變法。
學習重難點:
重點:百日維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內容。
難點:對百日維新的評價
學習過程:
學前思考: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德國借口兩名傳教士被殺,突然出兵占領膠州灣,并無理要求租借膠州灣。
“膠州灣事件”后,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險。光緒皇帝立志變法圖強,遂采納康有為建議,下詔“明定國是”,進行變法。
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面對這一局勢,光緒帝加緊推行新政。“百日維新”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如何評價光緒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學習知識:
一、百日維新的背景
1、列強瓜分中國
(1)1897年,德國軍隊強占 ;俄國強占了大連、 兩港。
(2)1898年,法國租借廣州灣;英國強行租借后來被稱為“ ”的地區和威海衛。
2、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
(1)康有為不斷上書皇帝
①1897年,康有為兩次上書光緒帝,由于他任職的 拒絕代呈,光緒帝未看到這份奏疏,但是這份上書被傳抄,并在天津、上海的報刊上刊行,產生了重大影響。
②李鴻章等奉旨在 對康有為問話,并將康有為的新奏疏轉呈光緒帝。在新的上書中,康有為主張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進行全面改革,提出開制度局,商討變法全局,高待詔所,接受天下人上書。這份奏疏后來被稱為《 》。
③康有為還通過總理衙門向光緒帝進呈了《日本變政考》《 》等書籍;康有為的主張引起了光緒帝的強烈共鳴,堅定了他開展維新變法的決心。
(2)維新團體的建立
①1898年春,康有為在北京組織了保國會,以保國 、保教為宗旨。
②在保國會的影響到下,保浙會、保川會、 等到相繼成立,維新變法的浪潮激蕩全國。
3、愛國官員的要求;面對列強瓜分中國的嚴峻形勢,愛國官員,甚至像 這樣的封疆大吏也急切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
思考:如何認識張之洞等人支持變法的行動?
歷史縱橫:保國會的宗旨和性質是什么?
二、百日維新的概況
1、開端:在康有為等到人的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 》,宣布變法。歷史上稱為戊戌變法,這次變法歷時共103天,又稱“百日維新”。
2、維新變法的基本內容
(1)政治方面:告誡廷臣舍舊圖新,力行新政;鼓勵官紳士民上書言事,嚴禁官吏阻隔;諭令各省 舉薦新政人才;精簡機構,裁減 ;取消 由國家供養的特權,準其自謀生計。
(2)經濟方面:京師設立農式商總局,保護和獎勵發展農式商業,提倡興辦農學會;提倡私人開辦工廠,采用機器生產;獎勵 ,許以專利;修筑鐵路,開采礦產,在京城設立鐵路、 總局,鼓勵商辦鐵路、礦業;改革財政,創辦國家銀行,編制國家預算和決算;興 ;裁撤驛站。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改試策論;在各地成立中小學堂,在京師設立 ,改書院為 ,鼓勵私人辦學,選派學生到海外留學;籌設鐵路、礦務和醫科等到專門學堂;準許民間創辦報館、學會;設立 、組織翻譯外國的書刊。
(4)軍事方面:精練陸海軍,添造 ,增強海軍實力;軍隊使用洋槍,按新法練兵;裁撤 軍隊,節約餉銀;等等。
3、歷史意義
(1)進步意義:光緒帝的變法上諭,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愿望和要求,這些措施的推行,有得中國 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并給民族資產階級提供了參與 的可能性,初步支援了封建統治秩序,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2)局限性:光緒帝沒有采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先前提出的“ ,大開國會”、設立 等主張。
思考:對光緒帝沒有采納措施的認識。
學習總結:
學生自主總總結學習收獲。寫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一、選擇題
1、面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救亡與變法的呼聲再起。下列關于資產階級維新派活動和影響的表述,錯誤的是
a、著有《勸學篇》,全面維護封建綱常名教
b、主張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進行全面變革
c、進呈《日本變政考》幫助光緒帝堅定變法決心
d、成立保國會等,促使變法浪潮激蕩全國
2、百日維新措施中,直接觸及頑固派利益的是
a、提倡官民上書言事 b、改革財政,編制預算決算
c、撤并政府機構,裁汰冗員 d、設立農工商總局,鼓勵發展工商業
3、下列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被光緒帝在進日維新中采納的有
①撤并政府機構 ②改革科舉制度 ③實行君主立憲 ④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4、標志著戊戌變法運動達到高潮的事件是
a、公車上書 b、保國會成立 c、百日維新 d、進呈《上清帝第六書》
5、下列關于戊戌變法的評價,錯誤的是
a、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沒有反映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
c、有利于科學文化的傳播 d、初步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
6、1897年后,推動維新運動由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階段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國面臨的嚴重民族危機 b、康有為維新思想的宣傳
c、光緒帝的支持 d、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7、戊戌變法法令中直接打擊了封建守舊勢力的措施是
a、精簡機構、裁汰冗員 b、鼓勵官紳士民上書言事
c、向海外派遣留學生 d、提倡私人開辦工廠
8、戊戌變法法令中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是
a、設京師大學堂 b、保護和獎勵農工商業
c、改革科舉制度 d、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
9、面臨瓜分大禍的嚴重危機,康有為的活動有
①《上清帝第六書》 ②成立保國會 ③幫助光緒帝推行變法 ④寫了著名的《勸學篇》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戊戌變法法令中直接打擊了守舊勢力的措施有
①裁汰冗員 ②廢除八股取士 ③設立農工商總局 ④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是
a、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 b、百日維新
c、保國會的建立 d、康有為向光緒帝遞呈《日本變政考》
二、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會以國地日割,國權日削,國民日困,思維持困救之,故開斯會以冀保全。……保國家政權土地,保人民種類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保國會章程》
材料二: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彈劾,詆毀保國會“名為保國,勢必亂國……徒欲保中國四萬萬人,而置我大清國以度外”。光緒帝為此說:“會為保國,豈不大善?”下令將文悌革職。
——《戊戌變法》全刊第二冊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社會背景?據材料歸納保國會的宗旨。
(2)文悌代表哪一集團?其彈劾保國會理由有哪些?據材料二指出光緒帝支持保國會的根本目的。
(3)據材料二分析保國會夭折的原因。
(4)據材料指出保國會的性質,并分析其影響。
思路解析:(1)問社背景主要從材料一前半部分歸納;宗旨主要從后半部分歸納。(2)問從文悌奏折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是維護“大清國”利益,應屬于守舊勢力。光緒帝的目的應結合材料“會為保國”分析。(3)問結合材料二守舊勢力的攻擊分析。(4)問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總結。
參考答案:
(1)民族危機日趨嚴重。保國、保種、保教。
(2)守舊勢力。保國會“亂國”,保百姓不保清王朝。維護清王朝統治。
(3)守舊勢力的攻擊和破壞。
(4)保國會是維新派發動和組織的愛國救亡團體。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第九章《戊戌變法》第四節《戊戌政變》
學習目標
1、識記:新舊勢力的交鋒;戊戌政變;變法失敗的原因、教訓與歷史意義
2、理解:百日維新失敗的原因和其歷史意義
重點: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難點: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學習方法:要點式記憶,理解記憶
學習過程
1、 知識結構
①慈禧的活動
⑴守舊勢力對變法
的阻撓和破壞
②中央和地方官
1、歷史背景 員對變法態度
⑵新舊勢力矛盾尖銳和表面化
百日維新的失敗 ⑶袁世凱告密
⑷西方列強袖手旁觀
2、失敗標志——戊戌政變
1、失敗的根本原因:維新派的軟弱性、妥協性
2、教訓:在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道路走不通
變法失敗的原因與歷史意義
⑴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改革運動
3、歷史意義 ⑵資產階級性質改良運動
⑶思想解放潮流
2、思考:戊戌變法運動的首要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3、思考: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
⑴兩者所處的時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維新時期,資本主義仍處于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并且當時西方各大國忙于自己的事務,對日本沒有一致的政策,給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而戊戌變法時,資本主義已處于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迫切需要擴大海外市場和殖民地,再加上當時西方列強已形成宰割中國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強的干涉。
⑵兩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日本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逐漸成為一種政治力量,而戊戌變法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僅得到初步發展,力量薄弱。
⑶群眾基礎和改革的推動力量不同。明治維新前,農民和城市貧民起義接連不斷,幕府統治搖搖欲墜,以中下級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為主體的改革力量開展了積極的倒幕活動。而戊戌變法前,民族資產階級尚未形成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宣傳變法的僅僅是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僅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在脫離群眾的情況下進行變革,必定失敗。
⑷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弱不同。在幕藩體制下,大名還有一定的獨立性,并且到幕府末期時,大名、將軍因財政狀況惡化而由封建社會的支柱轉變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國的封建制度存在時間長,力量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后牢牢控制內政外交,所以,戊戌變法面臨的是一個強大的對手。
⑸改革的進程不同。明治維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幕府統治建立新的政權后發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貫徹執行。而實行戊戌變法者不僅手中無實權,而且在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前提下進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知識遷移:
1、19世紀末,維新變法運動 ①首先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②其核心主張是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③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參與政治的開始 ④使中國近代化歷程深入到政治領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英國、日本曾暗示愿意幫助中國變法的目的是
a、幫助中國實現富強 b、要求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度
c、與俄國爭奪在華利益 d、聯合美俄共同控制中國
3、下列各項不能體現資產階級維新派軟弱的是
a、拉攏掌握新建陸軍的袁世凱 b、竭力游說外國駐華公使和傳教士
c、奏請聘任伊藤博文為顧問 d、甘愿為變法流血犧牲
4、戊戌變法失敗最主要的客觀原因是
a、袁世凱出賣維新派 b、光緒帝被囚禁 c、封建頑固勢力非常強大 d、帝國主義的破壞
5、戊戌變法失敗的標志是
a、慈禧囚禁光緒帝 b、頑固勢力取消新政措施 c、戊戌政變d、“戊戌六君子”被屠殺
6、之所以說戊戌變法是我國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a、變法有群眾基礎 b、變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變法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d、表現了勇于獻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