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四首
二、誦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⑴ 教師范讀;
⑵ 學生反復朗讀詩歌,以至背誦。
2、說一說: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三、品讀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內容?(奇特壯美的邊塞風光。)
2、你能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及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過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3、這里最能體現詩中有畫的是哪一聯詩句,你能畫畫它的圖景,說說它的意境嗎?(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四、送別詩歌,感受李白《渡荊門送別》
送別,是古今詩人墨客常寫的題材,如高適的《別董大》,那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呢?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李白另一首送別詩──《渡荊門送別》,這又是誰送誰呢?
那么誰能夠說說李白寫這一首詩的背景呢?
這首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
五、誦讀背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⑴ 教師范讀;
⑵ 學生反復朗讀詩歌,直至背誦。
2、說一說:
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六、品讀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情景?
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含蓄地表達對故鄉的依戀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感受。
(允許學生自由發揮,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動的視角描寫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3、你能說說頸聯描繪了怎樣的意境呢?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當時見到景象時的欣喜和新鮮。
4、本詩抒發作者鄉愁的是哪一句?寫景的又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著筆,表現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