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作文復(fù)習(xí)教案
四、語言描寫要寫出人物說話時的神態(tài)、動作等。
語言描寫時,要把說話時的動作、神態(tài)、語氣、語調(diào)等一起描寫,這樣描寫,不但可以加強對話的表達效果,還可以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與性格。有的同學(xué)寫人物對話的時候,只注意寫人物說的話,而不注意描寫人物說話時的神態(tài)、動作,老是“我說”、“你說”、“他說”,寫出來的文章干巴、乏味。《荷花淀》中水生嫂和水生的對話就把幾方面有機結(jié)合起來,使兩個人物形象鮮明豐滿。
體會這篇寫買東西的習(xí)作:買完燒餅,爸爸又想去買點兒熟肉,他走進一家肉店,說:“買半斤熟肉!”老板連看爸爸一眼都沒看,麻利地稱好了肉,態(tài)度冷冰冰的,還邊稱邊漫不經(jīng)心地和別人說話,一點兒也不熱情。當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錢時,看見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剛才的冷冰冰變成了笑瞇瞇,他連忙拿回已遞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說:“讓我再給您稱一遍!”爸爸說:“為啥要再稱一遍?”老板說:“剛才稱錯了!”爸爸說:“你咋知道稱錯了?”老板說:“這,這……”爸爸說:“這什么?”老板說:“這是兩塊五毛錢的肉,不夠半斤。”爸爸說:“你竟敢缺斤少兩,跟我走一趟吧!”
改文:當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錢時,看見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剛才的冷冰冰變成了笑瞇瞇,他連忙拿回已遞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說:“讓我再給您稱一遍!”爸爸奇怪地問老板:“為啥要再稱一遍?”“剛才稱錯了!”老板邊說邊手忙腳亂地重新稱肉。“你咋知道稱錯了?”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臉上沁出來的汗珠,臉紅得跟柜臺里面的豬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說:“這,這……”爸爸嚴厲地問老板:“這什么?”老板低下了頭,小聲說:“這是兩塊五毛錢的肉,不夠半斤。”爸爸冷冷地看了看賣肉的老板,說:“平常看你怪老實的,誰知道你竟敢缺斤少兩,欺騙顧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五、語言描寫運用對比法。
對比有橫比和縱比兩種。橫比是通過不同人物對同一事件或某一人物說出不同話語,來展示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如《紅樓夢》中,寫寶玉挨打這個事件,寶玉受賈政毒打后,從賈母、王夫人、寶釵、黛玉以至親戚、丫環(huán)、麼麼等眾多人物的語言,表現(xiàn)出她們各自不同的關(guān)系、心情、態(tài)度。縱比是描寫同一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環(huán)境下,說出不同的語言,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如《儒林外史》中,范進在中舉前,窮愁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鄉(xiāng)試盤費,胡屠戶不但不借,還將范進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趁早收了這條心。”范進中舉后,同是這個胡屠戶,卻換了一副嘴臉:“我的這個賢婿,才學(xué)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兩處談話,前倨后恭,反差極大,活畫出胡屠戶這個勢利小人的丑惡面目。
【描寫誤區(qū)】
一、人物語言假、大、空,作者代替人物說話。
高爾基曾指出:“劇中人物之被創(chuàng)造出來,僅僅是依靠他們的臺詞,即純粹的口語,而不是敘述的語言。”也就是說:對話,不應(yīng)該成為作者的傳聲筒,應(yīng)該是精煉、生動、性格化的,要能夠透視人的心靈的。
如:有一天,我去外婆家做客。當車開到茶亭站時,上來一位約莫六七十歲的農(nóng)村老奶奶。她駝著背,拄著拐杖,顫巍巍的,手里提著半籃子雞蛋,好像要去農(nóng)貿(mào)市場出售。一位佩戴紅領(lǐng)巾的少年忙上前扶著老奶奶,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奶奶激動地對旁邊的乘客說:“現(xiàn)在的形勢真是一片大好,學(xué)習(xí)雷鋒蔚然成風,社會上好人好事層出不窮。你看,這位紅領(lǐng)巾就是一個‘活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