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作文復習教案:學習肖像描寫
作文學案04
學習肖像描寫
【概念詮釋】
歸納人物外貌描寫所包含的內容:
l 凸顴骨、薄嘴唇;頭發花白,臉上瘦削不堪;一頭金發、高額頭,藍眼睛——容貌
l 兩手搭在脾間,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姿態。
l 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神情
l 身材修長————體型
l 穿著一襲黑色長裙————衣著
總結:外貌描寫是對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飾、神情、身材、姿態、風度、習慣等等)進行描寫,也稱肖像描寫。好的肖像描寫,不僅僅是用文字給我們描繪出一個人的外在形象,還應該通過人物的外在形象為我們展示出他的思想、性格、品質、感情和氣質。
【方法引領】
一、要選取最能突出人物個性和作品主題的肖像特征來描寫。
肖像描寫是為了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描寫要抓住最能表現人物鮮明個性特征(“特征”是一個事物和另一個事物進行區別的最本質的方面)的、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反映時代特點的區別于其他人物的獨有的外貌特征進行描寫。
著名作家魏巍的《我的老師》對“我的老師”蔡蕓芝先生的描寫,只有一句“右嘴角邊有榆錢大小的一塊黑痣”,一顆美人痣,就足以寫出了蔡蕓芝先生的美麗。
孫犁在《荷花淀》開頭對水生的描寫:“這年輕人不過二十五六歲,頭戴一頂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潔白的小褂,黑單褲卷過了膝蓋,光著腳。”這寥寥幾筆,便讓人感到水生是一個富有朝氣、樸實能干的農村青年。
魯迅的小說《祝福》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既突出了其悲慘命運,又揭示了主題。從祥林嫂眼神前后不同的變化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階段的精神狀態,了解她被迫害的經過。她初到魯鎮時,“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當過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時,“她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當她知道周圍的人是在嘲笑她再嫁之事時,她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從她“沒有神采的眼睛”里,我們可以看到,經歷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極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創傷。第三次在祭祀時,在捐完門檻后,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遭到拒絕,“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不到半年,頭發也花白起來了。災難向她襲來。同情的人與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趕,殘酷的精神折磨,逐漸使她精神失常,到后來,在別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 “直著眼,和大家講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從“順著眼”到“直著眼”,這眼神前后差異的對比中,讀者不難發現,是封建社會和吃人的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資格。淪為乞丐而不忘魂靈有無的祥林嫂的神態細節更讓人觸目驚心:“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作者通過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對比描寫,將吃人的封建禮教逐步強加在她身上的苦難,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來。這樣的肖像描寫可以說是“畫眼睛”的絕妙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