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作文復(fù)習(xí)教案:學(xué)習(xí)肖像描寫
二、肖像描寫要有順序。
描寫人物的肖像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如我們可以從臉、頭發(fā)、眼睛、身材、穿著以及手等方面進行描寫。肖像描寫可以一次基本完成,然后反復(fù)點染,逐漸充實;也可以分為多次,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逐步完成。但不管抓住哪個特征進行描寫,描寫時都應(yīng)按一定的順序來寫,或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都行。如果寫了眼睛,接著寫頭發(fā),又寫嘴巴,再寫眉毛,而后寫鼻子——這種描寫不管寫得多好,它給人的感覺是一片混亂。如: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fēng),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魯迅《故鄉(xiāng)》
點評: 從片段對閏土的描寫來看,作者的描寫是安排了一定的順序的,看到閏土?xí)r,先看到他整個人,明顯的變化是身材增高了,所以作者先描寫了他的身材,緊接著作者從臉、眼睛寫到穿著,再寫到他的手。這樣的順序安排是符合人的觀察順序的。
三、恰當(dāng)運用修辭手法進行描繪。
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寫人物會使肖像更加鮮明、更加生動。但是運用修辭手法要求作者對人物性格有深刻的理解,對生活有細致的觀察,對喻體和本體的關(guān)系有清楚的認識,然后才能運用確切的比喻和適當(dāng)?shù)目鋸埵谷宋镄は窕铎`活現(xiàn)。否則,只能是一般化的泛泛比喻,也不會寫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肖像,也就不能顯示出人物的個性。
如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寫馬玉祥“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高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那樣淳樸可愛”,就運用了確切的比喻,把馬玉祥比作“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形象地寫出了馬玉祥——一個來自北國的青年的淳樸的氣質(zhì)。再如 《故鄉(xiāng)》中,寫豆腐西施是“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象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四、渲染烘托,側(cè)面描寫
漢樂府民歌《陌上桑》中對秦羅敷這一絕色美女的描寫就是用的這種方法。它不直接、不正面去寫秦羅敷的容貌、服飾、表情、體態(tài)如何如何,而是竭盡渲染、烘托之能事,大書特書別人見到秦羅敷后的神態(tài)舉止:“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殻荷倌暌娏_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梨;鋤者忘其鋤:歸來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顯然,秦羅敷那傾國傾城的容貌是通過趕路人、青年人、耕地人、鋤草人的神態(tài)舉止來反襯的。
再如:“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dāng)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fēng)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但是大門還沒關(guān),丈夫還沒回來。”通過清新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的描寫,寫出了水生嫂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