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學案導學
(新人教版必修4)【自主探究】
1.實用主義者詹姆士認為,“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真的’或者說,‘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兩句話的意義是一樣的”。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錯在哪里?在人們認識事物時,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為何會有真理和謬誤的區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說法正確嗎?
2.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于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出來。19世紀,俄國數學家羅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小于180°。隨后,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大于180°。羅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來,人類利用宇宙探測器探測火星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XX年,人類近距離拍攝到火星的表面有許多類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觀測到火星表面的氣溫、氣壓等現象。人類對火星的認識還會發展嗎?為什么?
【難點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一種認識符合客觀對象就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
(2)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本質的屬性就是客觀性。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而絕不能因人而異,或以某些人的主觀需要為轉移。真理的客觀性是任何權勢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真理不是個人認可的,而是社會上多數人公認的東西。”把真理歸結為多數人公認,仍然是局限于主觀認識范圍以內。某種認識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認人數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4)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論他的出身、社會地位、職業狀況等如何,只要他的認識和客觀對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較:真理與謬誤
區別: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原則的區別、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互相對立,不能混淆。
聯系:真理與謬誤之間又具有統一的一面。
(1)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無謬誤。任何人,包括偉人在內,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
(2)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論題適用的范圍,恢復它存在的條件,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為正確認識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