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第三課 《堅持矛盾分析方法》復習教案)
第三課 《堅持矛盾分析方法》復習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復習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即事物內部與事物之間矛盾雙方的聯系,初步把握對立統一規律的最基本的內容;提高學生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更深入地進行唯物辯證法矛盾觀的教育,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社會與自己。
1.通過復習使學生識記的知識
(1)“對立”的基本含義。
(2)“統一”的基本含義。
(3)矛盾特殊性的含義。 '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
2.通過復習使學生理解的知識
(1)以多種實例闡釋矛盾的概念。
(2)分析說明“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3)各舉一例,說明矛盾的特殊性是區別不同事物、區別事物發展不同階段的根據。
(4)以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對具體問題要進行具體分析。
(5)結合實例,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轉化的道理。
(6)以正反兩方面的實例,闡釋抓住重點、統籌兼顧的工作方法。
3.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下列問題
(1)以切身感受或社會生活中的實例,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對待矛盾的科學態度。
(2)用 “兩分法”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兩手抓”。
(3)根據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統一的原理,說明個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問題。
(4)根據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統一的原理,對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談談自己的認識。
(5)根據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的觀點,對當前某一領域的形勢發表見解。
(6)試用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說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的全面迸步。
4...通過復習使學生提高能力的方面
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運用矛盾分析法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⑴從引導學生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人手,初步樹立 “一分為二”的觀點,學會對具體矛盾進行具體分析,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
⑵通過引導學生運用基本原理去分析和領會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的若干重大問題,分析和思考學校生活及個人成長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觀察和分析實際問題的運用能力。
⑶在方法論意義的復習教學中,應特別注意逐步提高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5. .通過復習使學生提高覺悟的方面
⑴學會用 “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在實際生活中,對人對事求全責備,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對自己只看所長不見所短,急功諉過、“自我中心”等等“一點論”的思維方法對青少年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因此,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 “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既是一個思維方法問題,又是一個道德問題、覺悟問題。
⑵密切結合時代特征,進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進一步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雖然己經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有所了解,但對這一理論賴以產生和發展的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理論基礎,卻是第一次接觸。本課從多方面闡述了其主要內容,如在講述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時,著重說明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關系,強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 “兩手抓”的問題;在講矛盾的特殊性時,聯系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在講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時,引導學生闡述了它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講主次矛盾及其相互關系時,引導學生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樹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的觀點,如此等等。總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發展及其成功的實踐,都是堅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辦事的結果。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之下,學生對其就會理解得更深刻,從而使他們增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接受和信仰,進一步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為此而奮斗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
矛盾的含義;矛盾普遍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為什么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主次矛盾辯證關系;矛盾主次方面辨證關系。
教學難點
矛盾的含義;堅持兩分法、兩點論,要學會全面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理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問題;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事物的性質主要地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教學課型:
復習課。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 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和邏輯結構
(這個問題由老師講述)
1.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
本課是對第二課內容的展開,側重揭示普遍聯系的基本內容,即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矛
盾雙方的聯系,講述對立統一規律最基本的、常識性的內容。對立統一規律在唯物辯證法中居于實質和核心的地位。唯物辯證法作為世界觀,最根本的就是關于世界的矛盾觀;作為認識規律,最根本的就是矛盾規律;作為認識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的分析方法。第一課講唯物主義,而要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就必須堅持辯證法,特別是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二課講聯系和發展,而理解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展的實質,都離不開矛盾的觀點;第四課講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而事物的發展的根本原因、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就在于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最根本的就是對立統一關系;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也都是矛盾運動展開的形式。下冊將要講到的現象和本質、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理想和現實、實踐和認識等等,也無一不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因此,本課不僅是把握唯物辯證法的“鑰匙”和關鍵,同時也為學習和理解全書各課內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本課的邏輯結構
本課的內在結構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步分析”。“一個中心”即各節內容都是以矛盾分析法為中心而展開的。“兩步分析”是指:第一步,首先從矛盾概念入手,引導學生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第二步,是從矛盾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方面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
二、本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這部分內容由學生歸納后教師小結)
1. 本課的基本概念
⑴矛盾p86 ⑵對立p86 ⑶統一p87 ⑷矛盾的普遍性p91 ⑸一分為二p92 ⑹一點論p92 ⑺“兩手抓”p93 ⑻矛盾的特殊性p95 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p97 ⑽主要矛盾p106 ⑾次要矛盾p106 ⑿矛盾的主要方面p110 ⒀矛盾的次要方面p110 ⒁兩點論p112 ⒂重點論p112
2.基本常識
⑴統一的兩種情形P87—88;
⑵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義必須注意的兩點P89;
⑶德治和法治的關系P93;
⑷矛盾特殊性的三個表現P97;
⑸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P106;
⑹我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P106。
2. 基本原理
⑴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P92—93;
⑵具體問題局提分析P97—100;
⑶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統一的P101—105;
⑷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P106—109、110—112;
⑸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P112;
⑹矛盾的分析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P85;
三.教師講解復習本課時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 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斗爭”同哲學上講的“斗爭”的區別。
哲學上講的“斗爭”不僅概括了社會領域中或政治用語中經常講到的“斗爭”,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現象和思維現象領域中的一切對立和斗爭。例如生物學上講的遺傳和變異就各有不同特點,他們的對立表現在:遺傳指的是親代與子代之間,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我國民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說法就是對這種現象的反映;我國民間還有這樣的說法“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的個體之間,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差異,這指的是變異現象。生物的遺傳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種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生物的變異特性,使生物個體能夠產生新的性狀,以及形成新的物種。遺傳、變異的這種差異性也是哲學上所講“斗爭”的一個具體表現,其它還有同學們在學習上的比學趕超;理論專家們在學術上不同觀點的爭鳴、討論同樣也是“斗爭”的具體表現。因此,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斗爭”同哲學上講的“斗爭”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2. 不能把 “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件事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說每一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而不是說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未處于統一體中,就不構成現實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才能構成矛盾關系。如雞蛋和石頭,一般情況下并不構成矛盾,假如石頭把雞蛋打破了,兩者才成為矛盾雙方,構成矛盾關系。
3.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關系。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比較
名 稱 |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 一切從實際出發 | |
區 別 | 含義 不同 |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 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 導下,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
理論依據不同 | 物質決定意識 | 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 |
哲學范疇的類型不同 | 唯物論 | 辯證法 | |
聯系 | 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了解實際,認識符合客觀實際 |
4.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鮮明地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則,如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共產黨的領導、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國的實際,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
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要內容之一的對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認識,便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
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這一制度的確立,就是把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及共同特征和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即“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第二,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第三,一切有利于所有制形式的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十六大報告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其它內容也都是普遍原理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因而它不僅具有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國特色,因而最有利于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我們要始終不移地堅持。
5. 如何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認識我國“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
從理論上看,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正如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所講“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只有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觀察和把握社會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建議教師把此段話制成投影片,在課上打出。)
從實踐上講,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只有把經濟搞好了,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提高我們在國際上的地位,經受各種國際競爭的挑戰和考驗。
從歷史上看,以前我們有過沒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教訓,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多少年來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
從現實上看,近十幾年來,由于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因而保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勝利進行,并且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成就。
所以胡錦濤總書記講: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
6.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系。
在教學中要注意運用比較的方法,防止學生把概念混淆,如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的區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等等。對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學實踐中,把主要矛盾說成矛盾主要方面的不多,而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當成主要矛盾的卻很多。教學時,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比較:
(1)兩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復雜事物中所包含的“許多矛盾”相互比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則是就“同一矛盾”的雙方相比較而言的。比較的結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個,而次要矛盾則可以有多個;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是另一方。
(2)兩者內涵不同:主、次矛盾說的是“矛盾體”,可以稱為“一個”或“一種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說的則是 “矛盾側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主、次矛盾都是 “矛盾體”,其內部都包含著矛盾的雙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兩者的方法論要求不同。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抓重點、抓中心,但又不忽視一般;矛盾主、次方面關系的原理,要求看問題要把握本質和主流,但又不忽視支流。前者側重于講辦事情應該怎樣,后者側重于講看問題該怎樣。
當然,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是互不相干的,在復雜事物包含的許多矛盾中,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這時,事物的性質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而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例如,每一種社會形態中有很多矛盾,而規定該社會性質的則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四.與本課知識點相關的熱點點擊
1.與矛盾對立統一相聯系的幾個熱點問題
(1)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熱點]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 、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他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點擊] 法治與德治這兩方面是對立統一的。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有其獨特的地位和功能。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社會主義法治是建立、維護、實行社會主義道德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德治則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動依法治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二者相輔相成,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
(2)高科技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利與弊。
[熱點]①2003年6、7月,在長江三峽,發生了幾件令世界矚目的大事--大壩蓄水、通航、發電成功。關于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與不建,幾乎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研究和論證。因為確實有利也有弊; ②核能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核泄漏事故也是很可怕的;③因特網為信息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自由空間,,但是它也會對國家安全、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等構成威脅。
[點擊] 無論是對三峽工程的認識,還是人類對核能以及因特網的認識,利與弊的客觀存在都說明矛盾是由對立的雙方組成的;利大于弊,又說明矛盾的雙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既要看到其對人類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利用不當對人類不利的一面,才能趨利避害,使高科技為人類謀福利。
2.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熱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經驗總結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十三年來,我們思想統一,目標明確,工作扎實,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成就。人們公認,這十三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我們黨和我國人民作出的艱辛努力和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必將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江澤民說,回首這十三年,我們走過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績來之不易。我們從容應對一系列關系我國主權和安全的國際突發事件,戰勝在政治、經濟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風險,經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驗,排除各種干擾,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航船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破浪前進。我們能取得這樣的勝利,靠的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正確指引,靠的是黨的高度團結統一,靠的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頑強奮斗。他說,但是,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們工作中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工作中也有缺點和不足。主要是農民和城鎮部分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失業人數增多,有些群眾的生活還很困難;收入分配關系還沒有理順……
[點擊] 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和主流,才能辨方向、識大局;如果不分主次,就會混淆事物的性質,這一點,無論是對于我們認清形勢、正確估計工作中的成績和缺點,還是客觀地評價一個人,從而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熱點] 十六大報告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其它內容也都是普遍原理同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因而它不僅具有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國特色,因而最有利于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我們要始終不移地堅持。
[點擊]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典范。
五、單元復習效果考評(另附)。
六、本課知識結構簡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