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教育中的矛盾
教育中的矛盾無時不刻,無處不在。大到如何選擇五花八門的幼兒教育課程;對于幼兒是引導教育還是順其自然是發展;我們的教育活動是注重過程還是結果;幼兒的教學是集體活動好還是區域活動好,在幼兒的學習過程中,究竟幼兒是主體還是老師是主體;對幼兒之間的矛盾是給孩子空間自己解決還是教師介入幫助調解。雖然教育中矛盾無處不在,但是面對這些大大小小的矛盾,我們老師不能束手無策,要積極的面對,要找到適合孩子發展的最佳解決矛盾的方法。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有十五個年頭了,一直工作在幼教的第一線,從我個人的工作經驗來定義解決這些矛盾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解決教育過程中“度”的問題。能夠把握好一個度,才是適宜幼兒的教育,才能真正促進幼兒和諧發展。
一、選擇課程的矛盾
80年代以后,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國際上新的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被介紹到國內,我國的課程學者們對引進的課程理論和模式進行了本土化研究,我國的幼兒園課程從分科模式到逐漸出現領域課程、單元主題課程、項目活動到現在的整合課程、高瞻課程模式、瑞吉歐教育體系和蒙臺梭利教學法。在這里,我們不必在復述這些課程模式的優勢和弊端,但是就在近十年,我們這些一線的老師,課程真正的實施者們,確實在專家學者們所推崇的各種課程模式中來回徘徊,茫然前行。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存在著處理不好學習和借鑒的關系的問題。專家們說什么好,就用什么。不顧實際和現有的條件盲目的照搬、照抄,并沒有適應性。華東師范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周兢教授在“xx年兩岸三地幼兒園整合課程活動研討會”的大會上,就一位老師提出的“是否提倡我國幼兒園開展蒙氏教育”的問題,做出了這樣的答復:“蒙氏”首先就是一個錯誤的叫法……,我不贊成我們幼兒園盲目跟風,全部實行蒙臺梭利的教育模式……等。周兢教授的回答給了我這樣的啟發,我們應該在理解每一種方案、模式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實質上才能更好的實施課程。(一)以一個課程模式為基礎,吸納其他課程模式或內容之所常來彌補。我園近幾年使用的是整合課程,在使用教材時,我發現數學的內容跳躍性較大,不夠系統。數學知識體系具有一定的邏輯結構,必須通過系統的教育,才能使幼兒對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有所感知和理解。因此我們便選擇的北師大的“幼兒數學智力活動卡”的活動,來幫助幼兒建構數學概念,彌補了整合課程數學方面的內容。(二)因地區、因幼兒、因教師選擇課程。各類型的課程模式雖然有著共同的特點,但是實施起來,又有著各自的條件和要求。如:蒙臺梭利教學法實施需要三個要素:有準備的環境、教師和教具。蒙臺梭利的環境和教具是要求比較高和昂貴的。就一些條件有限的幼兒園是無法實施的。而項目活動對教師的知識經驗、教育技能等各方面的素質要求較高,尤其是教師與幼兒的比例要求較高,對與一些幼教資源薄弱,幼兒人數較多的幼兒園來說,是很難成為常規模式的。因此,應該根據地方區域、幼兒園的條件,來選擇適宜的課程模式。此外,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老師的素質水平也要考慮到。也就是說,選擇了適宜的課程,也就把握好了教育活動的“度”,解決了常規教育中出現的矛盾,才能促進幼兒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