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精彩的中國文化教案
XX年5月5~13日,中國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率團來大陸訪問,在訪問期間,他一再說“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在一定意義上講,此本即中華文化之本。
(1) 中國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2) 這種關系對我們推動祖國統一大業有何啟示?
【相關連接】
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五千多年發展歷程中,中華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榮的意識,具有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就是中國個民族不斷融合,共同發展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親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斷增強的歷史。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具有歷史彌堅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具體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今天我國56個民族親如一家,共同發展。華僑華裔的文化臍帶仍然與中華母親血肉相連,他們一刻也未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
歸納:本部分內容主要通過分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教材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第二層,通過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異,說明中華文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第三層,通過展現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中華各民族文化,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
學習本部分內容,要緊密結合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事實來進行。學習中要注意以下三點:⑴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本框題的靈魂。中國瓷器藝術、園林藝術、文學藝術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展現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⑵理解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加深認識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我國幅員遼闊,決定了各地區文化的區域性,不同區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特色,具有包容性;⑶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是學習本框的目的。中華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古老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下了內容能夠體現這一觀點的有
①我國的園林藝術在世界上無與倫比 ②我國的文學藝術歷史輝煌悠久、內容豐富絢爛、風格鮮明獨特 ③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描繪了魏、蜀、吳三國大約半個世紀的紛爭和興衰過程 ④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回答2~3題。
2.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的原因是
a.中華文化獨樹一幟,博大精深
b.封建統治者在科技發展上身先士卒
c.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
d.我國勞動人民具有熱愛科學的優良傳統
3.下列能夠體現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的是
①古代中國的蠶絲織物為當時的歐洲人所鐘愛,帶來了“絲綢之路”的長期繁榮 ②中國的瓷器名揚四海,在中世紀的西方比黃金還貴 ③中國的農學著作發表之早、數量之多為世界之最 ④中國醫學自成一家,為世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