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教學設計
附錄一
新學期開始,某市一些中小學為了加強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避免誤導學生在遇到危險時做出無謂犧牲,把因上山救火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生命的小英雄賴寧的畫像從校園墻上摘了下來。此舉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討論和爭議。“該不該摘畫像?”“還要不要學賴寧?”成為爭論的焦點。
支持摘掉賴寧像的人說,摘掉賴寧像是有依據和理由的。未成年人尚不具備自我保護能力,過分的宣傳那種所謂的“英雄行為”(救火獻身行為),是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相矛盾的。對未成年人進行見義勇為等精神的宣傳教育,一定要把握分寸。如果讓孩子不分情況、不顧生命的沖上前去見義勇為,就是對孩子生命的不負責任。
反對摘掉賴寧像的人認為,賴寧精神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永遠值得青少年學習和追求。賴寧的畫像不應該被摘下來。在集體的利益受到損害時,任何人都應該有所作為。不能僅僅出于防止出現人身傷害事故的考慮,就放棄了這種精神。但是,見義勇為要有智慧,并不見得獻出生命才是英雄,見義勇為也要講究技巧。
附錄二〈觀察思考〉:
甲: 在日常的學習中, 我們有一些學生只注重文化知識的學習,忽視思想道德的修養。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乙: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些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關注子女成長方面重心的不恰當偏移也是一個重要原因。XX年廣東省婦聯、家庭教育研究會作了一項家庭教育的調查,問及當父母者“您考慮孩子前途是最為關心的問題是什么?”前三項回答依人數比例的高低為:“學到知識”占80.6%,“良好行為習慣”占43.9%;身體健康占37.3%。有問及“您認為好孩子的標準是什么?”前三項回答依次為“學習成績好”占36.8%;“道德品質好”占36.2%;“身體好”占27.8%。這項調查表明,當今父母關注孩子的中心是智力的開發,評價孩子的首要標準是學習成績。這樣的觀念,表現在家庭教育中就是忽視了德、智、體全面發展,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應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