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教學設計(精選2篇)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內容
教材分析
本框題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的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的第二課時。
在此之前,學習了世界的物質性相關知識,所以這一框是對前一框知識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同時也是下一框運動是有規律的前提條件和根本基礎,有著承上啟下的特殊作用。
教材首先介紹了運動和靜止的含義,然后著重從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以及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兩個方面分析了運動的特點,最后分析了規律的客觀性以及怎樣認識、利用規律。
教學任
務分析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物質又運動的,物質的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規律又是客觀的。
教學對
象分析學生特點:高二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善思考,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知識方面:通過前一個框題的學習,特別是對世界是物質的學習,學生不僅對什么是物質、世界都是物質的有了初步的認識,而且初步掌握了本框教材的邏輯思路,有進一步學習本框知識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
和
技能
⑴識記運動和靜止的含義,理解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⑵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答常見的生活哲學問題;
⑶結合課件提供的資源信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⑷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過程
和
方法
⑴通過學習,體會如何去理解一個哲學觀點,如何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了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⑵通過學習、體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⑶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對問題多的地方進行指點。
情感
態度
和
價值觀
⑴在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的基礎上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規律觀,懂得辯證唯物主義在承認運動絕對性的同時,還承認相對靜止的重要作用,從而認識世界是可知的。
⑵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
⑶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反對離開相對靜止談運動,避免犯形而上學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的錯誤。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
運動和物質、靜止的關系依據:從基本觀點教育的要求來看,這是理解馬克思科學運動觀的切入點和根本所在;從內容來看,這個關系問題是本框的理論中心,是理解運動是有規律的重要前提,也是培養和樹立避免出現行而上學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錯誤觀念的理論基礎:從實踐來看,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一關系,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也是學生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中的現實問題。
難點分析
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
依據:這個問題涉及到理論的問題,學生很少涉思考,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資源
硬件資源
電腦、多媒體教室(需要實物展臺、背投)、圖片資料
軟件資源
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的課件。
信息資源
文字和圖片材料
五、教學策略
教學突破
重點突破:
從三個方面指導學生對運動觀有一個全方面的認識。
1、 承認運動。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2、 承認是物質在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3、 承認物質絕對運動的同時,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難點突破:
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到運動的絕對性與靜止的相對性。同時,通過反面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在對比中進一步加深對運動與靜止關系的理解。
活動組織
“展示材料→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點評歸納→閱讀教材→整理知識→講明問題→判斷運用”
教學支架
(1)認識運動
①猜謎語:古埃及斯芬克斯謎語②設置問題、展示圖片、導入課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①展示:地理、生物及歷史事例的圖片分析運動的主體②突破:惠能的仁者心動和刻舟求劍這兩個案例總結與動和物質的關系(圖表。
(3)靜止和運動的關系
①乘勝追擊設置問題,討論交流靜止是什么 ②影片《星夢奇緣》劉德華的化妝扮相的展示,指出靜止的實質③物理案例引入分析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六、教學過程
環節名稱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
準備
收集生活中最常見的運動圖片、民諺成語、故事作知識儲備。
課前分組自主學習和探究,并分清每個組員的任務。
提高學生的團結和擔當責任的意識
導入
新課
斯芬克斯謎語故事的講解
學生猜謎故事激趣
在通往開羅的必經路上,斯芬克斯出了一道謎語:“什么東西早上是四條腿,到了中午是兩條腿,當太陽落山時又變為三條腿?”
回答
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在變化,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在變化、運動?
回答
了解學生對生活的關心程度,拉近所學知識和生活的距離
出示生活中機械、物理、化學、生命、社會的圖片
講出各自屬于哪方面的運動?
走進生活,啟發學生細心觀察
總結結論,出示課題
直接導向教學內容 講授
新課
講授
新課
講授
新課
從以上的分析入手,提問:那什么是運動呢?
學生回答
針對學生的回答強調關鍵詞
展示馬克思的名言
學生感悟
利用名人的名言幫助學生理解;
那究竟是什么在運動?
討論交流、回答
強調指出運動的主體(載體)
引入地理、生物及歷史事例的圖片:天體運動、百花齊放、人的成長、古羅馬發展歷史分析主體各是什么?
欣賞圖片
思考問題
學科之間相互聯系把握知識的銜接
總結: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理解感悟
歸納總結
課堂練習,出示材料:
禪宗惠能的“仁者心動”
刻舟求劍(寓言圖片)
問題:兩則材料分別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上犯了什么錯誤?
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典型題
鞏固所學知識
強調物質和運動都不能脫離
歸納總結兩者的關系(圖示)。
(過渡)根據教材提問:(1)世界上有沒有絕對不運動的事物?(2)有人說,世界上存在著不運動的物質,例如,某些物體從出現的第一天起就沒動過,大雁塔在西安,故宮在北京就是如此。請你分析一下,這句話錯在哪里?(展示圖片)
閱讀教材,
討論交流,
思考問題
為下一個知識點作鋪墊歸納:(1)沒有。(2)此觀點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大雁塔和故宮因為空間位置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不變,是處于相對靜止之中。
體悟結論
理清關系引入靜止
適當講解分析題的解題方法和注意事項
展示圖片:
劉德華主演的《星夢奇緣》中的10歲、20歲、30歲、40歲、50歲、80歲的化裝扮相變化,
學生思考
說明雖然歲月變化,但是劉德沒有變成梁朝偉,
引導學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就是處于相對靜止之中。
要求學生歸納靜止的含義。
總結:靜止的含義
(兩重含義)
學生舉例
點評、分別以人在教室和水在恒溫下的狀態幫助分析
展示圖片:列車和小孩
體會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的關系
用淺顯的物理知識剖析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縮小政治學習的難度
提問:運動和靜止是什么關系?(圖表填空)
根據已有知識作出回答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歸納兩者關系(圖示)
出示漫畫: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魯的名言辨別分析,各自蘊含的哲學道理?
觀看、思考、判斷
拓展知識面歸納第一句承認運動的絕對性。第二句否認相對靜止的存在。
出示練習(選擇題)
思考、解答并講明理由
直接指向運動和靜止的關系,起到檢測或引導的作用,特別是滲透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留出2分鐘左右的時間
對以上知識有不懂或還有疑問的地方提出并加以討論分析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主建構知識體系,老師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
總結
反思
構建該課時的框架
系統總結
整體的把握所學的零星的知識,培養學生整體歸納意識
課外
實踐
以研究性學習小組為單位,到植物園或商場中實地考察,拍攝有關各種運動或靜止的照片、制作一期運動在身邊的展覽,并撰寫小論文記錄這次的考察經歷或感受。
實地考察
參與實踐獲得真知,并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教學設計 篇2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一個原理──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兩個概念──運動和靜止
三對關系──聯系與運動的關系;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當前信息,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借助學生的興趣點,在快樂的師生教學互動中培養學生的哲學興趣,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哲理,哲理寓于生活中
教學重點
聯系與運動的關系
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包含對靜止的含義理解)
教學難點
聯系與運動的關系(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原因)
教學手段
計算機多媒體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實物引入法:(帶盆鮮花進入教室,放在講臺上)
(設計意圖:讓教室氛圍與以前不同,預示出本節課內容。)
教師開場白:這盆花長得好看也很旺吧!大家喜歡嗎?
如果由你來種這盆花,要它生長得很好,你會做些什么?為什么?
學生答:(略)(學生的答案五彩繽紛,豐富多彩。)
教師點撥似的問:鮮花的生長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答:陽光、空氣、土壤、水等
教師追問:具備這些條件,花就能養好、長好嗎?
學生答:還需要這些條件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如光合作用。
教師追問:沒有這些條件及其相互作用,花兒能長得這么好嗎?
學生答:當然不能,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他周圍的事物。
教師啟發:花要生長好,離不開陽光、空氣、土壤、水等,及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其他植物是這樣嗎?動物呢?人呢?自然界呢?人類社會呢?
學生回答(略)
新課講授:
第二節 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
《運動是事物的根本屬性》
(板書)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處于運動、變化和發展中的
(過渡)因此,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就由于事物是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所以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五彩斑斕,充滿生機與活力,而不死氣沉沉。
教師問:世界上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答:該事物及其相關的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過渡)分析很對。就是由于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
展示“三原色示意圖”:五顏六色的色彩,其實就是由這三原色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構成的。如:紅+綠t黃紅+藍t紫綠+藍t深綠
(板書)二、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運動還是絕對的
(過渡)什么叫運動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運動形式都一樣嗎?
(板書)三、運動與其表現形式
1.運動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
展示投影:“運動的表現形式”
刮風下雨 河流奔騰
地震海嘯 海陸變遷
石油或天然氣可制造成塑料藥品洗滌劑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百花競艷,萬木爭榮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戰勝封建主義社會
教師問:上述描述,分別屬于什么運動形式?
學生答:“刮風下雨,河流奔騰”是自然運動;“地震海嘯海陸變遷”是地殼運動;“石油或天然氣可制造成塑料藥品洗滌劑”是化學運動;“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百花競艷,萬木爭榮”是生物運動;“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戰勝封建主義社會”是社會運動。
2.運動的表現形式
(過渡)同學們分析很好,大家注意到沒有,你們在回答運動的形時時,其用語都有一個共同的模式,大家知道嗎?
學生回答:自然運動、社會運動、生物運動、化學運動。說運動,得說是什么運動、誰的運動,而不是抽象的運動。
教師:因此,下面我們來分析運動和事物或物質的關系。
(板書)四、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教師:請同學們結合上面的分析,總結一下二者的關系
學生:運動離不開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板書)1.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
教師發問:請大家看窗外,是風在動還是樹在動?
學生回答:風和樹都在動。
教師質疑:不對吧,是因為你的心在動才導致風樹在動吧?
(學生納悶)
(過渡)也有史為證──展示投影: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學生討論(略)
學生分析:心動,導致風樹在動,那你是唯心主義的;你以前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心動是意識,心動只是風動樹動的反映而已。
教師:很好,意識的變化只是物質的變化的反映。因此,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的。
(板書)物質是運動的主體或載體(物質承擔者)
(過渡)再請大家看一個例子──刻舟求劍
教師問:求劍的人,為什么在掉劍的船舷邊找不著劍?
學生答:船已經動了,不在于原地,當然找不著。
教師問:從哲學角度看,求劍的人犯了什么錯誤呢?
學生答:沒有看到事物是在運動的,否認了運動的存在。
(板書)2.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教師問:這個世界有不運動的物質嗎?
學生答:沒有。
展示投影:
從前有個人,名叫無賴,借了名叫誠實的人的錢。借期到后,誠實向無賴索錢,無賴不給。理由是──“一切皆流,萬物皆動,此時的我不是彼時借錢的我,現在的我借你錢了嗎?沒有哇!”
教師質疑:無賴說得多在理呀!一切皆流,萬物皆動。假如你是誠實,你能要回這錢嗎?
學生討論:他耍無賴我沒辦法,或,揍他一頓解氣而已。
教師啟發:無賴不還的理由是什么?
學生回答:一切皆流,萬物皆動
教師啟發:古人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會嗎?
學生思考說辦法(略)。
展示投影(驗證答案):
誠實無奈!
忽然靈感出現……
一切皆流,萬物皆動,此時的我不是彼時打你的我,現在的我打你了嗎?沒有哇!
無賴沒轍,最后還了錢。
(學生頓悟)
(過渡)所以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時,時時牢記“一切皆流,萬物皆動”。既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動、都在變,那么,今天的事物還是昨天的事物嗎?我們為什么還會說它是同一個事物呢?
投影──明星照片(依次打出童年、少年、成年時期的照片)
如:學生喜歡的超女李宇春、周杰倫、朱孝天、陳慧琳,等等
教師邊打出照片邊問:他或她是誰?
某位明星照片打完后,問:他在不斷的變,你為什么能看出她或他小時的照片?
學生回答:眼睛很像呀!
(過渡)教師:是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再怎么變,有些東西沒變。我們正是通過這些不變的東西去發現、去識別變化的事物。所以,盡管有變,但今天的這個事物仍是昨天的那個事物。
“不變”在哲學上稱之為“靜止”,“變”稱之為“運動”。請問同學們,運動和靜止是什么關系?
學生分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板書)五、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靜止的含義
1)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事物的位置保持不變
2)在特定條件下,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質相對不變
投影“辯一辯”:
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他的學生克拉底魯則認為,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這兩個命題誰對誰錯?為什么?
(老師):“一支射出的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學生)“那還用說,當然是動的。”
(老師):“確實是這樣,在每個人的眼里它都是動的。可是,這支箭在每一個瞬間里都有它的位置嗎?”
(學生)“有的,老師。”
(老師):“在這一瞬間里,它占據的空間和它的體積一樣嗎?”
(學生)“有確定的位置,又占據著和自身體積一樣大小的空間”
(老師):“那么,在這一瞬間里,這支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學生)“不動的,老師”
(老師):“這一瞬間是不動的,那么其他瞬間呢?”
(學生)“也是不動的,老師”
(老師):“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
學生分析:(略)
老師總結:“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強調事物/河流是不斷運動的,但卻沒有看到事物/河流相對靜止的一面。“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既看到了事物/河流是運動的,也看到了事物/河流是靜止的,但忽略了靜止不僅是指相對位置不變,還包括性質的相對不變。河流其實每時每刻都在運動,但黃河、長江千百年來仍叫黃河、長江是因為其承載的性質沒變化,處于靜止中。
動態投影:“飛矢不動”(要求:一問一答逐步打出)
學生生疑:老師,你說得不對,他與事實不符,是錯的。
老師追問:請再看一遍上面的問題,我問你們答,沒什么問題呀?
學生討論,然后代表發言。
學生:老師,你問我們的回答沒問題,但問題出在您的推理上出了差錯。“每個點是不動的,由點構成的集合也是不動的”沒錯;但我們發現這些點之間不是孤立的,是有聯系的,兩點之間是有運動的,是前后相繼的關系。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這一命題不對。
老師:這就是古代有名的“飛矢不動”悖論,今天被你們破解了,很爽!你們厲害!這一悖論,誠如剛才你們分析的,悖論告訴我們:所謂的靜止,其實只是事物處于絕對運動中的暫時的平靜而已。
至此,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運動和靜止有什么聯系?
學生總結(略)
(板書)3.運動和靜止的聯系
1)靜止,是事物處于絕對運動中的暫時的平靜;
2)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事物是運動和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離開運動講靜止,把靜止狀態絕對化,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
離開靜止講運動,否認絕對運動中的相對靜止,是相對主義詭辯論。
課堂小結:
老師:請同學來回憶一下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
學生:(略)
(注:學生邊回憶老師應電腦將本節課板書內容相應的展現出來。)
老師小結:一個原理、兩個概念、三對關系:
課堂練習:
1、哲學所講的“運動”與日常所說的“運動”是一回事嗎?
2、如何正確理解“穩如泰山”的哲學含義?
3、“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包含什么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