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專題復習學案:備考名家精美散文13篇
相傳很久以前,浙江一帶連年災荒。許多人背井離鄉來到這里,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因而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便把此地起名“富土”。隋煬帝即位,由于驕奢淫逸以及南澇北旱,就下旨當地每人增繳稅糧三斗。百姓聞訊焦急萬分,鎮上一個秀才卻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將豎寫鎮名中的“富”字分開,上去一點,拆田連土,即為“同里”。結果催糧的欽差到此,百姓哭窮,上岸視察,到處都是“同里”二字,沒有一點“富土”的痕跡,只好奏報朝廷,還按原稅繳納。故清代嘉慶年間,有《同里志》載:“唐初名銅里,宋改為同里,舊名富土,因其名太侈,乃拆田加土為同里”……
曲折狹窄的古巷,宛若蝴蝶顫顫巍巍的觸須;川字網狀的水路,就是蝴蝶波光粼粼的肌膚。這塊家家臨水、戶戶通舟的“富土”,不僅是歷史上有名的魚米之鄉,而且人杰地靈。自宋到清末年間,先后出過1名狀元、42名進士和93名文武舉子,加上響當當的名人如南宋詩人葉茵,明代畫家王寵,清朝軍機大臣桂芬、書畫家陸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陳去病、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煙橋、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王紹鏊、經濟學家金國寶等,的確成了蝴蝶身上斑斕多彩的思想、氣質光環。
明清建筑,是蝴蝶翅上觸手可及的耀眼光斑。鎮志記載,僅1271 ——19xx年,鎮上就先后建成宅院38處,寺、觀、宇47座。我的靈魂,就是附在蝴蝶翅的光斑之上,穿越玉蘭花飄香的崇本堂、嘉蔭堂等,最后落足在清光緒年間花了十萬兩銀子建造的退思園里。任蘭生,這位被糊里糊涂革職還鄉的園主,帶我瀏覽了園子里樸素典雅的坐春望月書樓、鬧紅一舸、眠云亭、攬勝閣、琴房等亭臺樓榭之后,在他的退思草堂接待了我。端莊素潔的紅木臺架,琴瑟余韻繞梁,青花幽幽的高腳瓷瓶,雞毛撣子肅立。燃一炷細香,泡一壺香茗,面對漏花窗刻坐定,濃郁的退思之味,便于這曾經“欽賜內閣學士”、“鳳潁六泗兵備道”,以及“肅靜”、“回避”的四塊執事牌間蕩漾開來。
因史書上說法不一,我不清楚園主到底是貪官還是清官,但我知道他在退思園還沒住滿兩年,就又返回仕途,最后恪盡職守客死他鄉。這樣說來,讓其青史留名的并非業績,倒是落魄時節孤雨生涼的靈感一綻。而我與其靈魂撞擊的結果,恰恰應驗了投鼠忌器的擔心。疑惑和迷惘之中,我感覺木架上那個古雅清高的瓷瓶在不斷地搖晃,接著嘩啦一聲猝然墜落,碎裂出一片令人心疼的凄美。就在這一剎那間,我的思想,歷經了轟轟烈烈的熱鬧,穿越了千瘡百孔的傷痛,末了走過九曲回廊的咀嚼,終于在寂寞的退思之后,漸漸冷卻,凝固成為園林中一塊堅硬的太湖瘦石——生命如詩,如果在引吭高歌時跑了幾句調子,其實更顯得真實;人生如棋,即使于切磋琢磨中走了兩招臭子,情事所迫也在所難免。只要我一輩子珍惜了,多彩了,總結了,借鑒了,就算沒有白活,不是嗎?
恬淡雅宜、纖塵不染的陽光里,美麗的蝴蝶又振動了翅膀。可我,還感嘆著“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的詩句,把心久久攀附在那個江南水鄉的古鎮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