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習知識點復習27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層轉折。為什么她在終日“札札機杼”聲中卻織“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這個問題。情感的相思與現實的阻隔是導致這場悲劇的原因。那銀河又清又淺,相距也不很遠,可就是不能相會。怎么理解“相去復幾許?”到底“相去”遠不遠?“河漢清且淺”,空間距離上理應相去不遠;然而情感的相思卻又因無法傳遞顯得非常邈遠,因為——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盈盈”是水清且淺的樣子;“脈脈”,寫含情相視的樣子;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揭示出現實與相思的尖銳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動人。這是最后兩句,水到渠成地鮮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動人。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最后四句是詩人的慨嘆。那阻隔了牽牛和織女的銀河既清且淺,牽牛與織女相去也并不遠,雖只一水之隔卻相視而不得語也,“盈盈”或解釋為形容水之清淺,恐不確!坝皇切稳菟拖戮涞摹懊}脈”都是形容織女。是形容女子儀態之美好,織女既被稱為河漢女,則其儀容之美好亦映現于河漢之間,這就是“盈盈一水間”的意思。 “脈脈不得語”是說河漢雖然清淺,但織女與牽牛只能脈脈相視而不得語。 這句詩用了“盈盈”“脈脈’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質樸、清麗,情趣盎然。一個飽含離愁的少婦形象若現于紙上,意蘊深沉風格渾成,是極難得的佳句。
二、詩歌知識鏈接:
1、五言詩古詩的興起
西漢至東漢4XX年間的詩歌創作,包括文人創作和民間歌謠。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其中以兩漢樂府民歌和東漢后期無名氏文人五言古詩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漢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詩句,但沒有完整的五言詩。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據《漢書•五行志》和《尹賞傳》所引西漢成帝時歌謠,已為完整的五言形式;東漢時的《陌上!贰ⅰ督峡刹缮彙返龋咽潜容^成熟的五言作品。東漢末年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標志著五言詩已經達到成熟階段。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已“居文詞之要”(鐘嶸《詩品》),成為最盛行的詩體,出現了大批名作。
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并且發展為泛指后來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初唐以后,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體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離騷 漢賦
雜言 四六文(駢體文) 漢末、魏、晉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