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習知識點復習27
長于抒情 長于抒情 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
文人創作 文人有意識向
詩經 漢樂府 民歌學習,創作
四言 五言 五言抒情詩,五言
長于敘事 長于敘事 詩走向成熟,同
民間文學 時出現七言詩。
漢魏晉詩的主要詩人和作品:
漢末文人詩最成熟的五言詩作品《古詩十九首》
曹操《短歌行》《龜雖壽》(舊題樂府)
曹丕《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詩)
曹植《白馬篇》。
建安七子:嵇康《贈秀才入軍》
西晉的正式詩人:左思《詠史》
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飲酒》《歸園田居》系列
東晉末謝靈運的山水詩,代表作《登池上樓》
漢魏晉詩是中國詩歌的重要發展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
2、《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的《文選》,究竟產生于何時,由何人所作,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保ā墩f詩□語》)近代梁啟超根據《古詩十九首》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點,指出它們“雖不是一個人所作,卻是一個時代──先后不過數十年間所作”,并論證它們應是東漢后期安、順、桓、靈帝年間,約公元2世紀的作品(《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取得了比較合乎實際的結論。
東漢桓帝、靈帝時,宦官外戚勾結擅權,官僚集團壟斷仕路,上層士流結黨標榜,文人士子備受壓抑。在這樣的形勢和風氣下,中下層文人士子或為避禍,或為尋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們離鄉背井,辭別父母,親戚隔絕、閨門分離,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鄉愁和“思婦”的閨怨。《古詩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寫仕途碰壁后產生的人生苦悶和厭世情緒和離別相思之情,它們在對日常時世、人事、節候、名利、享樂等等的詠嘆中,感嘆抒發中,突出的是一種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歡樂少有、悲傷長多的感喟。這些詩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反映了東漢末年儒家思想崩潰,身逢亂世的中下層文人在仕途碰壁后對短促而苦難的人生的深刻思索,在對現世人生的懷疑和否定的同時,也標示著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表面看來似乎是無恥地在貪圖享樂、腐敗、墮落,其實,恰恰相反,它是在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深刻地表現了對人生、生活的極力追求,蘊含著對當時社會政治的深刻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