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序言教案2
村民們——在無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們迷信過去,死守律法,膽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他們甘心受制于守舊老人,對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紂為虐,對漫游者加以迫害。一場生存危機,迫使人們推翻了傳統秩序,走上了先驅者開辟的道路,終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園,人們這才悔悟,認識到先驅者是對的,這才懂得尊重智慧。
2.事發生在什么地方?這篇文章中一些具體事物代表什么?有什么含義?
無知山谷——保守、陳舊、破敗,沒有生氣,沒有希望。舊一切被迷信著,被維系著。新的一切被排斥著,被殘害著。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觀念、意識,一切封閉的制度、秩序、狀態,一切陳舊的傳統、法則、定律。在這樣一個典型環境里,漫游者的命運可想而知。
顯而易見,作者的意圖講故事發生的環境閉塞、貧窮、落后,因而造就了視野狹窄、知識淺薄、麻木不仁的無知的人們。他們僅維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覺匱乏,反而心滿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極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經書,幾個守舊老人,可以鎮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個封閉、無知的社會會有什么樣的結果?追往者,思來者。封閉只能導致落后,甚至滅亡。如何才能使這樣的社會獲得生機呢?不閉關鎖國,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開放大門,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無限強大、蓬勃的生命力。
小溪——知識的源泉,在此文中“發源于昔日的荒山”指源于落后,“消失在未來的沼澤”指必須接受更新,打破舊勢力,爭取解放。
山的那一邊——指新的世界,具有新生力量的美好生活。“那邊的山上有牧場,牧草同樣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樣的血肉,城市是經過一千年能工巧匠細心雕琢的,光彩奪目。”
最終特大干旱時山谷里的景象——無知的人們最終遭到大自然的報應。
3.說說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
提示:文章最后一句。
4.把握故事蘊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否定、鎮壓異見,會造成什么災難呢?只能造成先驅者的悲劇,造成無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發展上的曲折。怎樣才能使真理順利發展,先驅者不被迫害呢?這就需要思想自由,寬容異見。反對迫害先驅者,反對扼殺真理。這正是作者通過這一寓言告訴我們的深刻哲理,這也正是《寬容》一書的精髓。
展開:思想自由,寬容政策是歷史進步,社會發展,真理暢通無阻的必要條件。
人與人之間需要不需要寬容?為什么呢?
寬容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寬松,和諧;寬容可以使人們彼此之間更加理解,信任。寬容是一種胸襟,寬容更是一種境界,為了使我們彼此心靈的距離不再遙遠,讓我們緊緊地握住寬容的雙手吧!
5.拓展
由課文可以聯想到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耶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由課文我們可以得到啟發:
貧窮、落后、反動的根源在于無知、愚昧、閉塞。歷史的進步,要靠知識的進步,要靠真理的發展。
人類追求真理的勢力是不可阻擋的,真理是一定要發展的。探索者、先驅者是可敬的。
要使真理的發展暢通無阻,就要保證思想自由,就要采取寬容的政策。思想自由,寬容政策是真理發展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