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序言教案2
房龍多才多藝,能說和寫10種語言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還能畫畫,他的著作的插圖便全部出于自己手筆。
現在這本《寬容》,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房龍在這里縷述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倡言思想的自由,主張對異見的寬容,譴責反動分子鎮壓新思想。他在1940年準備出版此書第二版時,正是法西斯勢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這是對他的“寬容”理想的嚴重打擊。但是房龍沒有放棄理想,號召正直的和有正義感的人“養精蓄銳,保存自己,以便迎來開始進行重建工作的那一天”。房龍畢生持人文主義立場,在有的問題上不免有與馬克思主義不同的觀點,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
(摘自《寬容》,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版)
二、多視角,多主題(劉真福)
本文如同一篇意味厚重的寓言,以敘事為依托,迂曲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是虛構,所以省去許多具體背景,人物也似乎有點抽象,是類型化的人。也正因為它的虛構、抽象、類型化,它的寓言性質分外明顯,它的思想意義具有多重性。它到底表達什么主題?如果按過去的做法,所有的讀者都在尋求某一個能為大家所認同的“標準答案”;現在不妨作一點嘗試:如果每個讀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會出現怎樣的情形?這里提供三種視角和三個主題來討論。
(一)先驅者的悲慘與榮耀,守舊者的猖狂與滅亡
先驅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試圖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他沒有姓名,沒有生平事跡介紹,作者對他的正面描寫不多。他生活在一個死水般沉寂的世界,生活在保守、迷信、恐懼任何新生事物的人群當中,但他的性格與遭遇與這等人群迥然不同。他的身上表現出堅定不移的信念、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從容赴死的氣概。他面對的,首先是大自然的嚴厲懲罰。他知道先輩們遭遇怎樣的厄運:“這些男男女女后來走了,再也沒有回來”,“但他們陳尸的石崖腳下,白骨累累”,他還是冒著死亡的威脅走出了無知山谷。然后是爬著回來的,“他手上的指甲已經磨破。他的腳上纏著破布,布上浸透著長途跋涉留下的鮮血”,已經奄奄一息了。其次,他面對法律的嚴厲懲罰。代表這法律和執行這法律的是守舊老人,“他違背了守舊老人的意愿,犯了彌天大罪”。再有,他面對山民的誤解和嚴懲。本來他外出是為大家尋找出路,他回來是給大家引路走出無知山谷,甚至在行刑前他還在傳播新知新見。但是事實證明他既是一個英雄人物,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山民的亂石砸死了他。后一種懲罰也許最讓他傷心。然而,歷史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當自然災害降臨山谷的時候,當人們不得不逃離山谷的時候,人們自然想起先驅者,想起他說過的話,也想起他指引的道路。當人們走到廣闊的自由世界,更加懷念他,表示懺悔,在石頭上刻下他的名字,世世代代“感恩朝禮”。
守舊老人是一群人,一群反面人物。他們是法律和秩序的象征,也是威嚴與殘酷的象征。造成他們至高無上地位的,首先是無知山谷特殊的地理形勢和悠遠古老的歷史:山谷四處絕壁,無路通往外界;先輩們傳下來“一本神秘莫測的古書”,其中寫著除了他們誰也讀不懂的文字。其次是山民的保守、畏懼、脆弱的心理:大多數人不知道也害怕知道外界的形勢;他們對于外出懷有莫名其妙的恐懼,也莫名其妙地憎恨試圖外出的先驅者。守舊老人實踐著“我即法律”的訓條,可以任意決定他人的生死。他們虛偽,既要堅決地處死先驅者,又顯示“他們并不是天性殘忍”,“本想寬大為懷”。當先驅者在行刑前慷慨激昂地宣傳新知的時候,他們卻色厲內荏,“發出一聲恐怖的吼叫”來制止,宣布立即行刑。然而,大自然是殘酷無情的,無知山谷隨即遇到大旱,牲畜渴死,莊稼枯萎,山民饑死者過半。盡管守舊老人仍在祈求上蒼的保佑,但山民們在面臨滅頂之災的最后關頭,終于生發出勇氣、意志、活力,學著先驅者,集體叛亂出逃。這回輪到守舊老人們反抗了,“無力地抗爭著”,最后不得不讓車夫帶他們離開這無知山谷。一切舊的秩序、規矩、習慣、信仰、法律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