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序言教案2
你還想到哪些人和事?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語句。
一些比較含蓄,比較抽象的語句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結合練習二,理解課文中含蓄抽象的語句。要注意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語境來分析。
五、寫作方法
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個寓言故事,而敘述的筆調又像散文詩,又像哲理散文,生動形象,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如果不用聯想與想象,直接來表述作者的意圖,效果會是怎樣的?
聯想與想象的運用,使復雜的道理變得簡單化,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如果不這樣,而是直接以議論的語氣寫作,就會變得干枯,乏味,也不會這樣引起讀者心靈的震撼與共鳴。
啟示:序言可以創新,任何文章都應該創新。
六、回顧總結,布置作業。
寫一篇隨筆,談談《寬容》序言給自己的啟示。(可以是內容上的,可以是寫法上的)
附:板書設計
《寬容》序言
房龍
山谷——無知——死寂
小溪——知識——干涸應該寬容
老人——守舊——苦難
青年——創新——死亡
※資料庫
一、關于房龍和他的著作(三聯書店編輯部)
體重200英磅、粗壯結實的荷裔美國人亨德里克•房龍,善于用極其輕巧俏皮的文字,撰寫通俗歷史著作,而為無數青年讀者所喜愛。
他從20世紀20年代以來,發表了一系列這樣的作品,大多成為美國的暢銷書,并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類的故事》《房龍地理》《發明的故事》《圣經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譯本,對我國一整代年輕人有過深刻影響。
歷史學家曹聚仁在《我與我的世界》中回憶說,20年代他在候車時偶然買到《人類的故事》中譯本,于是──
那天下午,我發癡似的,把這部史話讀下去,車來了,在車上讀,到了家中,把晚飯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讀,一直讀到天明,走馬看花地總算看完了。這50年中,總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紅樓夢》,沒有其他的書這么吸引我了。我還立志要寫一部《東方的人類故事》。歲月迫人,看來是寫不成了;但房龍對我的影響,真的比王船山、章實齋還深遠呢!
郁達夫在林徽音譯本《古代的人》的序言中分析了房龍的寫作藝術,認為他的方法──
實在巧妙不過,干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那么的一寫,無論大人小孩,讀他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
房龍的筆,有這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用以講述科學而已。
房龍于1882年出生在荷蘭的鹿特丹,家庭雖然很富有,但是父親不關心孩子,彼此分居,所以他從小“逃避在過去之中”,從10歲起就沉溺于史學,以至于后來“了解17世紀勝過了解20世紀”。他受荷蘭的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莫斯影響很深,一貫反對愚昧和偏執,并且對勞動人民深為同情。房龍從19xx年后在美國、德國求學,獲得博士學位,但這沒有使他飛黃騰達,也沒有從此專門在書齋里討生活。他甚至認為:
凡學問一到穿上專家的拖鞋,躲進了它的“精舍”,而把它的鞋子上泥土的肥料抖去的時候,它就宣布自己預備死了。與人隔絕的知識生活是引到毀滅去的。
房龍在上大學前后,屢經漂泊,當過教師、編輯、記者,在各種崗位上歷練人生,刻苦學習寫作,有一度還曾經專門從通俗劇場中學習說話風趣的技巧。19xx年起他開始寫書,到1921年寫出《人類的故事》,一舉成名,從此飲譽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