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閱讀
至于《國語》,不能成為“經”書,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國語》云:“其說多誣淫,不概于圣。”但《國語》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內容,如禮治、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學說在《國語》中也約略可見,駁雜的思想體系,使它不可能成為統治者所認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經書。另外,《國語》不但不得孔子的真傳,內容上對孔子事跡的記載也頗與“子不語怪力亂神”相悖。因此“經”的范圍雖在不斷擴大,《國語》卻不可能為儒者擁護,被統治者選中。
《國語》的辭采,也影響著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柳宗元稱其令世之學者耽嗜,富艷浮夸。崔述曰:“《左傳》一言可畢者,《國語》累章而未足也。”《左傳》自成一體。語言風格一致,但《國語》諸語亦各有千秋。或長篇大論,側重理性說教;或小巧精致,語言雋永;或以修辭見長,文字流暢而有氣勢。可惜語言上的優點,不能令《國語》一體,而諸語風格的
差異,也使全書有割裂之感,多給史家留下批判和質疑的借口,哪里還有成為經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國語》無緣經書之列,進而無緣成為中國封建科舉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廣泛流傳的機會。盡管如此,其與《左傳》關系密切,頗受達官儒士們日常研讀的重視,勉強維持著其“春秋外傳”的聲譽。劉知幾《史通•六家篇》定《國語》為一家,為“春秋外傳”。稱其“六經之流,三傳之亞”,是將《國語》視為準經典。
清代編修《四庫全書》,將《國語》改隸“雜史類”,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國語》當經典來看,希望將之提升到“經”的地位。段玉裁主張于“十三經”外,加《國語》、《史記》、《說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經”,可惜沒有響應者。廖平于光緒十二年,擬定《十八經注疏范例》,他將《大戴禮記》和《國語》升為“經”,合成“十八經”,終未成。
9.“《國語》不是經書”,以下解說不是其原因的一項是 ( )
a.《國語》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內容,但其思想體系駁雜,沒有得到統治者的認可。
b.《國語》沒有得到孔子的真傳,在內容方面對孔子事跡的記載也與孔子的思想不一致。
c.《國語》與《左傳》關系密切,深受達官儒士的重視,從而贏得了“春秋外傳”的聲譽。
d.《國語》富于辭采,但語言風格的差異,使全書有割裂之感,遭到了史家的批判和質疑。
10.下列表述不屬于“經”的特點的一項是 ( )
a.“經”必須是封建專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書籍。
b.“經”是從合法書籍中挑選出來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書籍。
c.“經”是封建專制政府和封建統治者用來進行文化教育,統一人們的思想的工具。
d.封建專制政府以“經”作為培養提拔人才的唯一標準,它是封建社會中合法的教科書。
1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