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閱讀
a.秦漢以前的儒家書籍,只要是得到了孔子的“真傳”,都被統治者認可,確定為“經”。
b.《國語》雖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釋《春秋》的,所以沒有成為“經”。
c.《國語》語言風格多樣,或長篇大論,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辭見長,自成一體,文字流暢而有氣勢。
d.清代編修《四庫全書》,《國語》落到了雜史類的地位,而段玉裁、謬平等人都試圖將《國語》提升到“經”的地位,但均以失敗告終。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題。
完美與殘缺
從維熙
①天上的月亮有圓有缺。當月圓時,有“花好月圓”之美詞;當月殘時,又有“一鐮鉤月”之雅說。筆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沒有月殘,而只有月圓;或只有月殘,而無一輪圓月,那將失去多少風景?如果把這一美學概念,引伸到振興中華民族的宏觀話題之內,那就不僅僅是單純的審美情趣問題,而是一個事關民族心態的問題了。
②幾年前,一位中國臺灣的攝影家,要拍一幅圓明園的夜色寫真,我陪他選擇月圓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圓明園之后,面對那斷垣殘壁的歷史滄桑,我們忽然意識到月圓下的圓明園,拍出來雖然好看,但不如一鉤殘月下的圓明園,更富有含金量。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令人開心的風景,而是中國百年國恥的紀念園。雖然這比在月圓下拍攝,要艱難許多,最終他還是等到了亂云遮月——圓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彎殘月的更深時分,重新開動了攝影機。
③筆者所以要重溫這段往事,實因重新修復圓明園之爭,與保留其歷史原貌之爭,既是關聯到建筑的問題,又是超出了建筑學本身——關聯到民族心態建筑的一個大問題。我們是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明的古國,珍惜歷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對歷史殘缺,并珍惜這種殘缺,卻始終是個沒有解決好的大課題。重建圓明園的歷史輝煌與反對重建圓明園之爭,典型地反映出我們民族心靈上的頑疾。之所以這么說,是有充分依據的:本來圓明園是國恥的標本,留下這個活標本的原貌,使國人牢記“火燒圓明園”的
悲涼往事,不僅符合歷史真實,而且有利于民族奮發圖強;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學者,難以割舍中華民族的“圓月情結”,慷慨激昂地反對保留歷史殘缺,倡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再現圓明園昔日的風華。這里,姑且不說“克隆”出來的圓明園,其本身就是贗品;就是再現圓明園的全部輝煌,也無助于中華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將讓子孫后代淡化國恥,并瓦解消融民族務實的心靈建筑。
④為了說明問題,筆者僅以德國科學嚴謹之風,與國人中假鳳虛凰的心態,作一個對比:在德國西部萊茵河和美茵河的匯合口有個科布倫茨小城,這兒曾經聳立著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許人也?他是將德意志統一成一個國家的大帝,被德國人稱之為德意志之祖。人們為了緬懷他將東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締造成一個強大的德國,在科布倫茨兩條美麗河流的匯合口,鑄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銅紀念碑,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但是,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蘇聯從德國西部強渡萊茵河、圍殲希特勒軍團時,一發炮彈正好落在這座青銅雕像上,從此這位策馬張弓的德意志之祖肖像消失了。待我去那塊圣地朝圣時,那兒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墩臺。當時正是深秋,墩臺上飄滿了黃色的落葉和白色的鳥糞,讓每個來這兒的游者,無不感到凄切和悲涼。這是其一。其二,在德國柏林最熱鬧的褲襠大街,昔日曾經聳立著一座著名的尖頂教堂,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時,那座教堂的頂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過去了,那教堂也沒有重建和修復,赤裸地站在繁華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它的歷史滄桑。對此我曾以中國人的心態,詢問過德國友人和德國民眾,他們的回答幾乎是一致的:我們必須精心地保存這些歷史殘缺,讓子孫后代不忘德國發動二戰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