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閱讀
2、細讀試題。對材料有了總體印象后,應根據試題仔細審準題意,弄清題目要求,即從內容上弄清是有關什么的選擇,從選擇標準上看清是選說法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要善于從題干中搜尋隱含的信息。體會命題意圖。題干的設置通常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創設情境、設問角度和命題意圖。前兩者是顯性的,后者則是隱性的,但卻又是最為關鍵的,它直接關系到答題的方向,與命題意圖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確的,要努力通過題干去揣摩命題的意圖。尋找閱讀區間。發掘題干中所隱含的信息,以題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區間的“彼信息”。傳記作品包含了議論和抒情,這些就是答題的重要區間。最終,我們要具有信息篩選與語言轉換整合能力。轉換說法、語言重組、提煉概括等。,還表現在試題的題干上,因為高考現代文閱讀試題題干的設置十分巧妙,頗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發掘題干中所隱含的有效信息,從題干中求啟示,尋求解題的突破口,確保準確答題。
3、題文對應。論述類文本閱讀答題有一個基本原則:答案就在原材料中。為此,根據題意,從原材料中找出與各個選項相對應的句段,并從這些句段中提煉有效信息,找準已知條件,作為解題的依據。這是答題的關鍵。
4、篩選答案。做客觀題篩選時一定要注意題干和選項所涉及信息與原文所存在的“變”與“不變”。如果選項在原文基礎上出現了修飾、限制、補充成分的培養,那么就要特別小心是否出現了范圍的擴大或縮小,程度的加深或減輕,數量的減少,是否改變了原有的因果關系、先后順序、主次關系,是否將或然性變成了必然性,預見性變成現實性,將來時變成了完成時等等。
5、準確判斷。對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必須做出客觀周全的判斷,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顛倒,不可主觀臆斷。文本的主要觀點是隱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傾向是隱含在作者對材料的處理和評說之中的,對文本材料的解讀、對作者材料處理與評議的分析是我們獲取文本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認識的必由之路。離開了對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準確判斷,就失去了對其進行“負責任”的評價的基礎。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5題。
①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雖然是屬于兩種各有特點的文化系統,但是這兩種文化從其源頭開始,便有著相互交流與滲透。早在新石器時期,屬于黃河文化主流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向南伸延,與長江文化系統的屈家嶺文化向北伸延,相互交錯,在淮河上游地區形成了三種古文化并存的局面。龍山文化不僅東延至黃河下游,而且南伸至長江下游地區,與青蓮崗文化交錯共存。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也南伸至江蘇北部,與青蓮崗文化在淮河下游匯聚。到了青銅器時期,南、北兩大文化系統的交流與滲透更加廣泛與深入,尤其是吳越地區,不僅笑納楚文化的影響,而且大膽接納、引進黃河文化系統的賢能之士。來自黃河上游的泰伯,自然也帶來了黃河文化,在吳地不但受到歡迎,而且成為吳國的領袖。齊國的著名軍事家孫武,受到吳王的重用;他改革圖強的思想,尤其是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議,也受到吳王的重視。吳、越相繼成就春秋霸業,與思想觀念開放,善于吸收不同地區包括黃河文化中的先進思想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