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言簡意豐
如:許渾的《金陵懷古》云:“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云晴復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后人認為,若中間兩聯刪去,“則氣象雄張,不下太白絕句”。確實,刪削以后,全詩呈現出凈化以后的透明狀態,更能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
3.富有彈性
“彈性”指精練的文字表現的各個意象之間,有大量的可供讀者聯想、想象的空白。
①省略: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 陸游的《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如此。
②模糊性(多義性):提供合理聯想的線索,使欣賞者有多種美的體味與探尋的欲望,從而作出多樣的然而合理解釋的好方法。 如李煜《浪淘沙》有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俞平伯認為可有四種解釋:一是說春歸何處,可以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一是表示感嘆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間,可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一是對比之意,從前是天上,現在是人間。還有認為,流水落花指別時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見時的難。
③特殊的詞法和句法(詞性變化\句式倒裝):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綻雨肥梅”,“月出驚山鳥”,“雪盡馬蹄輕”(詞性變化),“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云山千疊”,“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量詞活用),“寂寂柴門秋水闊,亂鴉揉碎夕陽天”(動詞活用),杜甫“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句式倒裝)
4.音韻和諧
詩歌的音樂美由押韻、節奏和音調構成。押韻能使全詩在音響上聯結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鮮明的節奏感如能與詩的內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音調由平仄協調、雙聲疊唱、重言復唱等幾方面組成。平仄和諧,有助于形成詩歌語言的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重章疊唱,令人有一唱三嘆,蕩氣回腸之感。
(二).品味語言
1.煉字與煉意: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從大的范圍來說,古典詩歌的煉字不出煉實詞與煉虛詞兩個方面。
①煉動詞
一首詩,是由一些詩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構成鮮明的化美為媚的意象的詞,主要是表動態的具象動詞。因為名詞在詩句中往往只是一個被陳述的對象,它本身沒有表述性,而能給作主語的名詞以生動的形態的,主要就是常常充當謂語的動詞,這樣,具象動詞的提煉,就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煉字的主要內容,離開了煉動詞,煉字藝術就會黯然失色。 例:“云破月來花弄影”:這句詞少意多,一語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寫了三物四景,中間又用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的動態:云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僅僅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下,云橫皓月、風弄花影,構成了一幅幽美朦朧的畫面。把云、月、花都擬人化了,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使寧靜的畫面有了飛動之勢。